73歲的Afo' Olaw、李玉英
瑪武拉外工作室首席老師
阿美製陶文化傳承者

 

在Afo'小時候,性格嚴厲的ina總會呼喚他做各種家事。小學二年級就要頭頂著好幾公斤重的陶壺,走好遠的路去湧泉挑水,或是幫忙ina從做陶用的黑土裡挑出雜草和小石。唯獨ina和鄰居一起在捏製各種陶器時,是少數孩子不會被叫去幫忙的時刻,甚至大人們還會揮手支開孩子,叫小朋友不要在旁邊礙事。但就算沒參與其中,Afo'的眼睛也把那些手勢和拍打的動作牢牢記在心中。

幾十年過去,Afo'成為有3個孩子的ina。小時候挑水、蒸紅糯米、喝酒的陶器早已破損,一一被鋁製品、塑膠、玻璃器皿取代,粉橘色的陶器一度在部落消失。直到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天災鉅變在Afo'心中留下創傷,他必須尋求轉移注意力的事物。恰巧這時他遇到在花蓮縣立太巴塱國民小學教陶、從事陶藝創作的老師洪明德,在向洪老師學陶的過程中,Afo'逐漸拾回孩提時代看著部落ina們製陶的記憶,而那些陶器與技藝,正是記載在各式文獻、但卻消失已久的「阿美陶」。

註:ina,阿美族語「媽媽」的意思。

 

Kimsoy Lo'oh、孫春男
Afo'的先生
採藤專家

 

38歲的Foday Payrang、石靖瑋
Afo'的孩子
太巴塱部落唯一會製傳統陶的年輕人
烘焙高手,擅於將製陶與烘焙連結

 

 

「阿美陶」,顧名思義為阿美族製作的陶器,分為生活用具和祭祀禮器兩大類。前者包含水壺、飯鍋、陶甗、酒瓶等,每一樣陶器都有專屬的功能;後者指祭祀用的祭杯,在祝禱場合用來禮敬神靈和祖先的酒杯。阿美陶的製作者多數為女性,一年只製陶1次,製陶時間約落在二期稻作的秧苗插下後、稻穀收割前,過程包含採土、過濾雜質、練土、捏製、燒製等步驟,製陶期大約1週。由於耗費時間長、所需人力多,因此婦女們會趁農閒時刻製作家裡需要的各種器皿,以自用為主,若有多的才和其他部落交換。

隨著鋁製品普及,太巴塱部落在1960年代後已不自製陶器,阿美陶險些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所幸曾接觸到末代製陶的Afo',一邊憑藉小時候的記憶,一邊至豐濱部落學習,不僅將過去製陶的步驟一一找回來,也成立「瑪武拉外工作室」,要將阿美陶傳承下去。

 

註:Mao'laway ,阿美族語「古老的」的意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