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巨木步道的感覺,會聯想到過去在部落的經驗嗎?
有啊,在走上坡的時候,身體記憶就會有點回想起來,小時候在部落走路也是一直上坡、下坡,感覺很相似。尤其今天步道前段和我的部落滿像的,只是竹林沒有這麼茂密,小時候沒有東西玩,我們都會到處走,拔樹枝、拔草、撿石頭丟一丟、鬧著玩。這讓我想到一件事,我們部落的房子是一層一層蓋在山坡上,所以走在上層可以接到下層人家的屋頂。有一次看到一間屋子比較荒涼,我們以為沒人住、發現祕密基地,還呼朋引伴叫大家來玩,在屋頂上跳來跳去,結果一回家就被罵了,因為那戶有來問是誰的孩子在別人家屋頂上面跳。
在步道你有觀察到一些不起眼的地景,這種覺察是部落經驗培養出來的嗎?
這倒不是小時候的養成,比較偏向成長過程參與其他族人的導覽活動而訓練出來的。像今天我看到一片比較整齊的地,是因為之前聽長輩說過,當你在山林看到一片土地有被整理過,很可能是有人為使用才造成差異。
今天在步道有發生什麼趣事嗎?
應該是走在山徑,前後都看不到人,深刻感受到自己發出的聲音混在山林裡面,你也有自己的聲音。其實我自己走的時候,有聽到好大的腳步聲,可是回頭又沒有看到人,一度懷疑是不是我發出來的聲音,但感覺那腳步聲很大、像男孩子的踏步,應該不是我。我為了找出聲音的來源,還原地停留30秒,最後什麼人影也沒有。冷靜下來看著自己的步伐,才發現聲音是我製造出來的,突然有自己跟著環境一起走、一起呼吸的感覺,我也成了環境的一部分。
你與Moto老師的談話,有什麼想分享給讀者?
走出步道時下了太陽雨,Moto老師立刻騎車回家收衣服。我當下有驚覺,「啊,原來收衣服是他的工作。」居家形象和理事長的頭銜很不搭。昨晚到頭目家聊天時,也看到他幫小孩洗澡,這滿像近幾年討論原住民的性別觀,會發現現在性別分工很難概括地說哪一族是父系或母系。而魯凱族因為是階級社會,和貴族家族的長女結婚必須要「入贅」,但「入贅」是很華語的概念,實質的意義並不是這樣,這也不影響男女的家務分工。
今天和Moto老師談到跨族群婚姻,因為泰雅族男性是不能入贅的,如果遇到泰雅族男方和魯凱的貴族長女結婚,該怎麼辦?應該只能兩家長輩一起來吵了吧,但我還沒遇過這樣實際例子,我想命運應該有在刻意避開。
Moto老師有提到要培養孩子們族語學習的環境,可以分享你的母語學習過程嗎?
我從小在都市長大,只會講一些日常對話,像是「要不要吃飯」、「肚子餓」、「去洗澡」、「去睡覺」等,類似國一英文課本的程度,所以就沒辦法和外婆用族語聊天。我很認同Moto老師說的,族語要從小開始學,長大要再學另一個語言真的很困難。像有時候我媽媽講一些族語單字,我都會記在手機裡,可是每次打開手機看都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每次都得重新背,怎麼背都是前面那幾個單字,這樣永遠背不完耶。
Moto老師的想法很適合講給我媽媽聽,因為我媽媽都會對著你講一段很長的族語,期待你趕快回應,但這麼長真的聽不懂,我只好自己拆解單字,一個一個問。所以如果能從小培養孩子們的單字量,他們學習族語就會很快。
今天讓你最有感的是什麼?
因為我非常喜歡走路,走在巨木群的感受很好。我們部落都是小小的山路,以前都覺得走山路很無聊,這裡的人應該也認為這些路很稀鬆平常,就像我小時候住在石板屋也覺得沒什麼特別,後來好多觀光客在拍,才發現生活中很多自然而然的族群慣習,其實都是很寶貴與具有重要文化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