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世哲學家
臉書粉絲專頁追蹤人數22萬
高中國文老師
主要研究道家老莊哲學
身高180,說話字正腔圓

 

說來慚愧,我對原住民族的認識並不多,也不夠深入。我是國文老師,國文課程和原住民族有關的課文,談論的多是原住民族的歷史,也有選錄過原住民詩人瓦歷斯.諾幹的〈霧社〉其中2首,主要探討泰雅族人在霧社事件「之後」的命運。這是很特別的,因為一般歷史課本只會提到霧社事件的「前因」及「結果」,並沒有討論此事件「之後」,倖存的泰雅族人有何處境。

在備課過程,我發現霧社事件並非只有一次,還有「第二次霧社事件」,是日本當局為了復仇,煽動另一部族道澤社殺害倖存的賽德克族。原先2個收容所共有賽德克族561名同胞,現僅剩下298名老弱婦孺,幾乎絕望,數度要集體自縊,最後決定偷生苟活下來。這一段歷史除了讓人感到悲哀,更讓我對原住民族有一份尊重與敬意。原住民族的族群意識是如此強烈,生命如此堅韌,他們是形塑「臺灣精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長期以來,原住民族是臺灣社會中最弱勢的一群,許多族人只能做較為粗重的體力工作,還有部落婦女為了養家活口,被迫成為雛妓。我的成長過程幾乎沒有接觸到原住民族遭遇的問題,所以我在閱讀資料時經常「心驚膽戰」,常常不忍心再繼續讀下去,也深刻意識到漢族壓迫、剝削原住民族,因而內心常有「負罪感」。

雖然閱讀跟原住民族的文史資料大多帶有悲情色彩,但是現實生活與原住民互動,通常都是輕鬆快樂的。我身邊沒有什麼原住民朋友,少數與原住民互動經驗都是旅遊的時候。在我工作第一年,我服務的學校舉辦一場到宜蘭不老部落的團康旅遊,這是我第一次走進原住民族部落,認識了部落生活環境,體驗織布、釀酒,也享用部落美食。最後要離開時,原住民導遊提到部落非常缺老師,如果我們有意願,他們很歡迎我們以老師身份回到部落。雖然導遊可能只是隨口一說,但我相信部落欠缺教育資源是一個真實的問題。

後來學校安排的畢業旅行也有參訪原住民部落,由於是帶著一大群學生,所以就只是走馬看花,沒留下什麼深刻印象,十分可惜。我也想建議學校,若校外教學有走訪部落的行程,應該安排更多深入體驗的課程內容,這樣才有教育意義,否則也只是滿足漢人對異域風情的想像而已。

我十分清楚我對原住民族部落的認識,僅停留在「觀光旅行」層次,只不過是一種「消費」行為、尋找一些新鮮感;部落當然也是盡可能提供「符合漢人想像」的部落生活讓我們體驗。這就是為什麼收到《原視界》的邀約,我立刻就答應,想不到上天真的聽見我的心願,讓我有這麼好的機會真正走入原住民部落。期待這次行程除了讓我在備課及教學過程有更豐富的資源,也能透過雜誌平臺讓更多人了解原住民族文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