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泰雅族人發祥於南投仁愛鄉,祖先們從一顆大石頭蹦出來,並在四周建立部落。隨著族人數量越來越多,土地不敷使用,為讓後代有土地能夠使用,祖先踏上遷徙之路,來到思源埡口。相傳泰雅三兄弟在思源埡口各奔東西,大哥Kbuta越過大霸尖山向西部移動,小弟Kmomaw順著蘭陽溪定居於現宜蘭大同鄉,二哥Kyaboh則越過南湖大山,落腳於和平溪流域,形成臺灣泰雅族群的大致分布。

 

泰雅族內部有分不同的系統/語言,例如Squliq Atayal(賽考利克語系)和Ci'uli Atayal(澤敖利語系),不同系統的泰雅族人對於祖先發源傳說有相異的說法,「三兄弟」故事是屬於Squliq Atayal的集體共識。Wilang推測,Ci'uli Atayal可能分化的時間較早,使得發源傳說的說法較為多元。

 

二哥Kyaboh往東部遷移後,因部落人數漸增,族人又再各自找適合居住的地方。Wilang的家族在南澳一帶找到Haga Paris一地並定居。Wilang說明:「Haga是堆石的意思,Paris是指敵人,祖先到這個地方發現這裡有堆石,然後看到不認識的人,不認識的人就是敵人,於是就用這個環境的特徵取名。」

 

在泰雅族人遷至南澳前,早有一群「猴猴族」在此定居,泰雅族人稱呼他們為「Qolin」,意思是「矮矮小小的人」。Wilang分享,耆老們原以為猴猴族是漢人,後來翻了很多文獻才知道猴猴族甚至比太魯閣族更早到太魯閣,只是被太魯閣族人趕來南澳,接著又被南澳泰雅族人趕到蘇澳,蘇澳現在還保有「猴猴坑溪」、「猴猴鼻」等地名。

 

後來受到日本殖民政府集團移住政策影響,許多部落從深山移居至淺山、平地;國民政府延續此政策,推行「山地平地化」,約在1966年前後南澳泰雅族人才全數遷離舊部落,而Wilang的家族是最後一批遷到平地的族人。長時間與山林共處,長輩們早已離不開這片土地,因此Wilang從小就跟著長輩們往山上跑,山林環境與知識通通難不倒他。「年紀跟我差不多、又喜歡待在山裡,在南澳你找不到第二個人,」Wilang開朗的口氣中帶著一點惋惜:「我家族老人的山林能力都很強,我們又不會種田,在平地能做什麼?當然就是往山裡去。其實我很慶幸我們家族是最慢移住下來的,我還能在生活中碰觸到老人的生活智慧,其他同輩根本沒辦法接觸到這些。」

 

過去日本殖民政府會將不同部落遷至平地同一區塊混居,除了「地域界線」模糊(需考慮到過去原住民族部落領域分明的觀念),加上漢化程度不一,生活方式及觀念早有分歧,因而造成許多部落衝突。Wilang雖然居住在武塔部落,但內心明白自己屬於Haga Paris。

 

深深扎根於山林的Wilang非常熱愛、認同自己的部落文化,與Pisuy結為連理後,兩人在南澳一步一腳印地從泰雅文化中認識、堅定自我,呼喚更多同伴一起在文化斷層的迷途中找到回家的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