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排灣部落的道路過去是由石板階梯聯通,我們在小芋頭、月桃樹、百合花、萬壽菊的包圍中拾階而上到部落最高處──承載部落記憶的國小舊址。

 

以前沒有冰箱,為了方便芋頭儲存,會用半煙燻方式將小芋頭烤起來放。這些小芋頭會拿下山和平地人交易,換取山上無法生產的鹽、糖,將芋頭乾和糖一起炒就是小朋友的零嘴了。

 

為了避免烤到過焦,人會爬上石板幫小芋頭翻面。

 

傳說過去族人為了如何烤芋頭傷透腦筋,一日有位男性族人看見妻子蹲坐在山坡上,露出無遮蔽的下半身,便有了靈感,成功打造出烤芋棚。

 

日本殖民時期實施皇民化運動,要求大家朝拜天皇、說國語(日語)。這塊「國語碑」是當時留下來的產物。

 

 

1974年部落遷村後,僅剩一位老人家留在山上居住。八八風災時,由於部落沒有訊號,老人家並不知道有颱風將至,他只聽到石板屋外「整個世界都在叫」。數日後風雨離去,兒子不抱期待地上山找他,驚訝地發現爸爸還活著,兩人相擁而泣。

 

日本昭和7年(1932年)日本人引進養蠶技術到部落,作為族人副業。部落過往多是生產日常所需作物,蠶絲唯一的用途是換取金錢,養蠶技術引進讓部落從單純的以物易物轉變為貨幣交易。

 

這張照片拍攝時間是1950年代,婦人身上戴的十字架代表家裡正在辦喪事。十字架取代過去排灣族戴喪巾的傳統,可見基督教的影響力已經進入部落。

 

一管有孔、一管沒有孔,其中一管會維持同樣聲音,另一管則能產生不同音節。鼻笛主要用途是傳遞愛慕與思念之情,白話就是追女朋友用的;若對部落有功的長輩或勇士過世,族人也會吹奏鼻笛哀悼。在排灣族傳統文化中,鼻笛只有男性能吹,但Mani的爺爺為了不讓此文化技藝失傳,便破例傳承給Mani。

鼻笛發出的聲音很像百步蛇攻擊前的吐信聲。

 

這位是部落裡最後一位部落領袖認可的「代言人」。部落領袖若要和其他部落談判,不會親自出馬,會先由傳令官傳話。這位傳令官的社會階級是「勇士」,頭上的熊鷹羽毛是部落領袖賜予,但是部落領袖特別給予的階級僅屬於個人,無法世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