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3天住在石板屋的感覺怎麼樣?
整體住起來的感覺很舒服,不會太冷、不會太熱,但如果是水泥牆的房子,我們住得舒不舒服就需要考慮到格局。而且我們在城市想的是怎麼在一塊土地上蓋最多房子,但在這裡居住要先因應颱風、地震,光目的性就非常不同,一個出發點是安全與適應環境,另一則是追求便利。
石板屋蘊藏數不盡的智慧,比如牆面凹槽的切割,還有燒柴火的煙真的可以從石板縫隙鑽出去,就地取材還能建造出這麼舒服的空間,真的很了不起。
對於家屋的規範、禁忌和神話故事,有部分讓你印象深刻?
像我們第一天差點就要腳朝外面睡覺,這個反差讓我滿意外,因為我們習慣睡覺的方向和這裡相反,但既然待在部落,就尊重這裡的習俗。另外一個是親眼看到大崩壁,想像那裡以前也是石板屋聚落很有身歷其境的感覺,跟以前在學校死讀書,上歷史課、地理課的感受差很多,真的要走到這個地方,才能了解課本在講什麼。
而神話故事對我們生活在平地的人很遙遠,可是對族人卻是日常就會接觸到的,所以如果我沒有來這裡住過,我不會有那麼接近的感受。看到Mani分享的遺跡照片,我會一直想神話發生的當下是什麼樣子?和現在的日常是怎麼連結?像我的家庭是信道教,但道教的故事和人的連結沒那麼深,畢竟祂們是神靈,原住民祖靈、種小米的神話就和現代生活有比較大的關聯,提醒族人在生活要遵循的事情。
經歷這3天,你會怎麼形容新認識的這群原住民?
這幾天遇到的原住民朋友,是一群由心而生認識自己過去生長的地方,將族群歷史介紹給更多的人,讓這些文化不會消失、能夠被記住。明明現代生活各過各的,大家可以不用管這麼多,但Mani還是願意承接部落領袖家族的身份,遵循傳統社會給他的使命,把自己奉獻給人民,以現代的角度來說很讓人佩服。
又驚又喜地從阿惠口中,獲得排灣族的名字「Cangkim」。在石板屋屋主麥長老的禱告下,才發現這趟灣式生活行真的結束了。
因為產業道路開通,從高雄到舊筏灣部落僅需1個小時車程,我平穩地睡了整路;一下車,燒起的柴火煙霧燻醒我的眼睛和精神,Mani引領我們進行過火儀式,踩過五節芒,除去外來厄運,煙沾染在身上,讓祖靈熟悉我們這些外來者。我保持一貫的戰戰兢兢,深怕打擾祖靈,而這一切的緊繃隨著Mani的幽默風趣逐漸緩解。
到舊筏灣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胃馬上被Mani一家人的好手藝收服,我也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親手包了排灣族美食cinavu,以及不小心長得像肉圓的qavai,也有了煮搖搖飯、煎魚初體驗,模樣笨手笨腳,但得到大家的一聲「好吃!」便心滿意足。Pacak分享已近乎成為專業的興趣──植栽,讓我這個植物殺手能帶著上板的鹿角蕨回家,再給自己一次磨練心志的機會。Eve教我編應用在族服的四股編,或許是喜歡專注於眼前事物、思緒不會隨意飄蕩的感覺,我甚至為此著迷,一連編了許多條,連八股編也難不倒我了。這一切的日常工作,都是需要花上許多時間的耐心活啊!
晚上跟著獵人開啟一趟短暫的冒險,雖是我最期待的環節,卻也讓我最不安。爬山前,一定要做好十足功課的我,這次卻在雨天夜裡揣揣不安地走在不知走往何處、要走多久的未知路途。後來聽獵人分享,打獵常是一次5、6小時的耐心行走,這讓時刻都希望抓緊目標的我突然被點醒,原來自己從未真正放慢腳步,感受山林贈予的一切。
平時爬山看到獸骨,完全不敢多看幾眼,在部落小學我卻摸到山豬頭顱,像生物學家般盯著眼窩乾掉的蛆蟲。部落下游處有多座石板屋遺址,因排灣族室內葬傳統,我在清理家屋時不敢隨意說話,深怕犯了禁忌;進到部落領袖家屋也不敢輕舉妄動,聽著Mani分享舊筏灣的神話故事、生活文化,以及他個人身分的重要性和令人敬佩的使命感,舊畫面彷彿在眼前重現,突然間覺得歷史變近了,接近歷史,也好像更接近自己了。
這3天旅程收獲太多,卻難以全然用文字表達。第一次在山上遇到颱風,能安然度過這夜,就好像離開舊筏灣前一刻,獲得新名字「Cangkim」,也獲得了新生。這一切發生在而立之前,我是幸運的人。謝謝舊筏灣!
2022.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