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打開原視界 - 編輯手札
  2. 風起雲湧的原運時代

2018 Issue 22 編輯觀點


原視界 2018-11-30

1980年代初期,是臺灣原住民族權利意識抬頭萌芽階段,當時還處於戒嚴的時代,但原住民校園刊物紛紛出爐,原住民知識分子也從校園走上街頭。1987年後,臺灣宣布解嚴,報紙、雜誌解禁,媒體百家齊鳴,彷彿進入知識解放的年代,也讓原住民微弱的聲音,有了發聲的平台,並逐漸獲得主流媒體的重視。

 

其中,當年所稱的黨外媒體,扮演了民主的重要推手。從還我土地、正名,到現在的自治、傳統領域歸還的抗爭,一路走來,原住民族的訴求似乎都跟土地有關,也顯示出從清朝、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來臺,原住民的宿命,是可以從土地的流失中找出歷史的軌跡。

 

「臺灣原住民權利促進會」於1984年成立,從爭取個人身分權益,擴大為整體南島語族原住民族跨族群的「集體主權」抗爭,成為原住民族歷史上的新頁。一百年前,原住民族如何面對日治時期的高壓統治,到民國時期轉化為爭取原住民族權益的力量,並帶動原住民族思想的轉變,在本期的封面故事會有進一步的撰述。

 

到了90年代後,是原運蓬勃的階段,這和原住民的自我意識覺醒有關,且主要反映在「反侵占、爭生存、還我土地」等議題上,同時也鼓舞了原住民知識分子鼓起勇氣辦報、辦雜誌。

 

原住民有了發聲的平台,如台邦籌設《原報》、林明德《南島時報》的出現,可以說是臺灣媒體史上的重要里程,記錄了不少重要的原住民文獻,並建構原住民史觀及知識體系的重要資料庫。2000年後,原住民媒體屬性的雜誌、月刊,已逐漸減少,這對臺灣原住民來說,確實可惜。

 

2008年,臺灣原住民為尊嚴而走、為尊嚴怒吼,全國民眾再次串聯,為土地的流失、主權的喪失、生存權的漠視、尊嚴的踐踏而發聲。包括知本卡地布部落爭取狩獵權,以及三鶯、溪洲部落拆遷所爭取的土地權,也引發各族群將近一千多名的族人北上,在自由廣場集結,參與遊行行動,乃是原運再起的重要時刻。

 

迄至106年的「沒有人是局外人」的傳統領域訴求,原運在各個階段呈現不同形式。風起雲湧的年代,確實引起不小的矚目。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副執行長

章俊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