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和溪流延續鄒族命脈,文化和秩序也相依形成。每逢特殊時節男人上山打獵,女人便會在家釀酒,慰勞在外辛苦打拼的男人們。

 

每次上山前,獵人都要向山神祈求平安、報告此行目的;如果是打獵、巡視陷阱的話,還會請求一些「祂養的東西」,因為鄒族人認為,山豬、山羊、山羌等動物是山神養的。族人祈求時,除了這座山頭的山神,也會邀請鄰近的山神一起來享用。

 

一杯米酒與一片葉子,祈求完畢將米酒灑在葉子上。

 

設置獵人標記的目的是告訴其他獵人,「這裡已經有人放陷阱了。」通常會放在入山處顯眼的位置,看到此標誌的獵人,就要轉往他處放陷阱,這是鄒族人的einu(生活禮節、生活公約)。

 

獵人將長竹子削尖、插立在地上,在竹子的頂端和側邊削出開口,並插入樹葉或竹片,用來指示陷阱放置範圍。早期各家族獵場領域分明,不需要此標記做範圍區分,因為族人都知道不能隨意進入其他家族獵場;因近代社會文化改變,獵場界線模糊,才有這樣的標記方式,避免衝突發生。如果想要到更後方的山頭放置陷阱,則要告訴此標記的主人,徵求他的同意。

 

 

通常獵人一個星期會巡視一次陷阱,下次來的時候要將獵人標記上方樹葉換新,表示自己還有在顧陷阱,如果看到獵人標記上的樹葉很久沒有換新,代表這位獵人已經有一段時間未巡視陷阱。在鄒族規範裡,獵人標記是只有放的主人才能移動或拔起,其他人沒有權力移動,若是有人觸碰他人的標記,可是會打架的喔。所以若不放陷阱,獵人要自己移除標記。

 

獵人會尋覓山豬經常行經的路線,尤其是在好走的斜坡設置陷阱。陷阱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捕捉大型獵物如山豬、水鹿、山羌等的套腳陷阱,另一個是抓山羊的套脖子陷阱,而山羊陷阱多放在峭壁上。

 

 

 

獵人在山上看到他人放置的陷阱抓到獵物,會四處詢問這陷阱是哪一位獵人的,或是把獵物帶回村子找主人。如果獵物被人帶回來,主人會分一半或是一隻大腿給對方,表示謝意。
即使現在人人都有手機,我們還是習慣到別人家敲門詢問,我們大致都知道誰會在那邊放陷阱,而且電話很難說清楚位置啦。

 

在附近尋找沒有彈性的竹枝,獵人稱為「沒禮貌的樹枝」。因為沒有彈性,不會長期彎曲而定型。

 

上山打獵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完成,有時候甚至會花上數日,以前獵人會在山壁巨石下的凹陷處歇息,現在則多會搭簡易的獵寮遮風避雨。獵寮切記要選在離水源處近的平坦地面,以利取水飲用或烹煮,但也不能太靠近溪邊,避免溪水暴漲的危險。

 

 

𝄪晚上的風向是從山上往山下吹,因此獵寮開口要面向山下,且會略微較高,便於生火。

𝄪大石頭將布棚固定後,會在四周鋪上黑棕樹葉(茅草也可以,視環境易取得的材料),交叉重疊在獵寮兩面,越密越好,不僅不會透光,也可以作為偽裝。

 

釀酒,是鄒族女性的工作。婦人主要會在小米祭、戰祭,或是獵人出遠門團獵時提早釀酒,慰勞遠征後返家的獵人。

 

將白米稍微浸泡過,比較好搗碎。

 

將浸泡過的米搗成粉,記得要分批放入,才不會因受力不均,而有粉末不一致的狀況。

 

把一半磨好的粉末放入熱水中,慢慢煮成稠稠的漿狀,直到水收乾。

 

米漿放涼後,一邊用手揉捏,同時慢慢加入另一半粉末,過程中不添加任何東西。糰狀更為固態後,移入甕中,用布把甕覆蓋靜置3至5天,酒便完成了。

 

 

 

 

鄒族人做事情比較安靜,因為鄒族人認為家屋周遭都有神。小米女神住在每一個家屋的穀倉,由於小米女神的法力比較弱,所以會配有護衛守在穀倉,類似漢人門神的概念。而我們鄒族小米豐收祭並不是在歡慶,而是感謝神靈的保佑、跟祂們交流,族人會避免喧嘩、大小聲、罵小孩。另外因為小米女神不喜歡魚跟蔥蒜,以前鍋碗瓢盆還會分類裝山裡與河裡的食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