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文化過程,老師談了很多遷移歷史,也請你分享布農的故事?

布農族神話傳說認為我們發源地是玉山,當初有5個兄弟分頭遷移,形成5大家族。根據口述史與其他族群的對照,布農族曾經生活在平地,與平埔族群、鄒族有過衝突、交易等互動,但隨著外來政權進入,現在大部分布農族還是在高海拔地區居住,近2百年大多分布於南投、高雄、花蓮、臺東的深山。

我是透過資料還有家人的分享知道這些遷移史,我同輩的堂哥、表哥也會研究這些,然後講給我們聽。但我更有興趣的是關於我自己家族Ispalakan隸屬於郡社群isbukun的部分。

 

 

老師常提到做酒、整理農作物會有「講八卦」的場合,在布農的生活有相似經驗嗎?

我住過的久美部落,有布農族的嬰兒節Lusan Uvaz,我們會做mat-haulus儀式,給嬰兒掛項鍊,其實這是一個生命禮俗,包含命名、把ngan(石菖蒲)黏在小孩額頭上的祈福儀式,大概在每年5、6月為當年度的新生兒舉辦,藉此把新生命介紹給大家。在儀式前置作業比如準備硬的薏苡串成項鍊、準備ngan、準備族服、準備殺豬,這些場合族人都會有一些交流。

 

你對部落經濟困境和產業發展有什麼樣的觀察?

我們羅娜那邊有產銷班、多元就業開發方案,也有苦茶油、咖啡、無毒、有機農業這類模式,有產銷班還是比較有保障,因為品牌還沒那麼有知名度、通路沒那麼廣的時候,山上務農會比較辛苦,容易被盤商剝削。羅娜比較多的經濟作物有兩種,一是葡萄,二是溫室作物,溫室這10年發展得滿好,族人的產品也變得比較穩定。因為氣候關係,我們蔬菜水果的品項更多元一些,算是種什麼就長什麼,還滿不錯的。在農業之外,觀光也規劃一陣子了,有民宿、導覽體驗,加上公部門的資源,就能發展起來。

 

你建議都市原青可以怎麼認識族群文化?有什麼心得?

可以參加類似這幾天行程的營隊,走自然路線,不太刻意去set。像跟著佩珍姐巡田,也不是什麼特別華麗的內容,但就是真實的東西;也可以參加很「那樣」、「很原住民」的活動,但你要知道那個「那樣」是因為課程才出現,它可能不是日常。有些人會需要那種東西,讓他比較快建立連結或印象,我覺得這都沒有關係,不過要慢慢培養出敏感度。

再來就是觀察。還會留在部落的人,一種因為在這邊工作,一種是沒那麼喜歡在都市生活,所以在發問之前,可以先看「他們在忙些什麼」。因為我自己也住過山上,曾經被觀光客問一些有點好笑的問題,但問錯也沒關係啦,本來就是外地人嘛,來問一些比較奇怪的問題,也是理所當然,但有冒犯一定要道歉!

 

 

在這裡學習,有什麼事情讓你感受很深?

看到Voyu和族人們對部落非常有認同感,他們不會講很華麗的話,就是用他們「鄒式生活」告訴客人,我們就是這樣子過的。這件事非常難得,尤其對於在外面、在都市做議題倡議的我來說。

像我問Voyu是什麼時候決定改回族名、為什麼?他回答這是理所當然要改。這真的很棒,他就是在做這些文化復振的事情,也直接改回族名,他還需要去辯論為什麼原住民要用自己的名字生活、要認識自己的土地嗎?他這樣的一個人,是最有力去召喚所有非典型生命經驗的原住民青年認識自己,他對我來說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活出自己的認同。雖然我更早以前就復名,但那是因為家人的關係,而Voyu是自己主動復名,他在家講母語、在原鄉生活,而我在都市和部落兩邊跑,從復名到真正認同,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有對比才會發現其實我們不一樣。

還有就是這邊交通真的很不方便,我的部落離7-11只要10分鐘,這邊還是維持很純樸,比較沒那麼觀光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