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巴宰族的祖先Maqiyowas自天而降,在臺灣中部平原繁衍子孫。因為一場洪水氾濫,淹沒了家園,僅有一對姊弟Savung Kaisi與Vana Kaisi逃到山上倖存下來。幾日後洪水退去,兩人在葫蘆墩(今日豐原)定居、結婚生下一對子女,姊弟將子女切成小塊,並把每一小塊都變成人。這些人四散各地繁衍後代,形成巴宰族最早的四大社群:岸裡大社Pahoropuru、朴仔籬Dyaopuru、阿里史Lalusay、烏牛欄Auran。

 

在漢民族尚未進入臺灣時,臺灣各原住民族儘管有些角力發生,但大致都能保有自己的土地與生存空間。直到鄭氏與清朝統治臺灣,陸續發生「割地換水」、「以夷制夷」等情事,使巴宰族人土地大量流失、部落長期內耗,被迫集體遷徙,最終分散至宜蘭、埔里、鯉魚潭等地。

 

遷移至埔里愛蘭地區的巴宰族人於1871年接受基督教信仰,雖然使得許多傳統祭儀、文化消失,但也因傳教士引入羅馬拼音,讓巴宰族的語言得以保留。集體的宗教信仰,促進巴宰族人的凝聚力,即使巴宰族語曾被聯合國列為瀕臨滅絕的語言,但不肯認輸的巴宰族人以教會為核心,慢慢寫下、記錄自己的語言,用母語述說自己的故事。 

 

✱割地換水:漢人張達京在臺中平原興築葫蘆墩圳(原名貓霧捒圳),發展水利設施,並以水源向巴宰族人換取土地所有權。

✱以夷制夷:清政府利用岸裡社族人勢力平定其他部落反抗行動。

 

 

魚習慣在晚上出來覓食,巴宰族人便利用夜晚時間到河邊捕魚,並將抓到的魚裝進魚簍。族人丟魚進簍子時,總感覺簍子有動靜,但因為晚上看不清楚,他等到抓完魚回到部落才將魚全都倒出來檢查。結果一倒,掉出來的竟然全都是石頭,他便明白是番婆鬼在作祟。他請部落有靈力的「巫師」幫忙,巫師對著番婆鬼說:「拜託你別再搞怪了,族人抓魚很辛苦,你吃飽也可以走了。」接著大手一揮,番婆鬼就飛離開這裡,之後族人抓到的魚也沒再變成石頭。

 

部落有一位阿婆家後方的土牆邊種了一棵高大的芒果樹,每年都結果纍纍。有些頑皮孩子因為嘴饞,會偷摘芒果或是丟石頭把芒果打下來,可是丟不準的石頭會砸傷屋瓦,導致屋子碰上雨天就漏水,講不聽的孩子們讓阿婆相當苦惱。

 

一日,阿婆聽到家後有小孩的哭聲,阿婆走到後院看見一位小朋友抱在樹幹上、無法掙脫,哭得聲淚俱下。但只見阿婆念了一句咒語,小孩便解開與芒果樹的束縛,一溜煙地跑走了。

 

部落有一位具有靈力的阿公,他每天早上都坐在家裡屋簷下看著路過的人,小朋友上學經過看見阿公時,一定要非常有禮貌向他問早,不然就會倒大楣。有一次一位小朋友心神不寧地經過阿公,忘了跟阿公打招呼,結果小朋友越走,頭髮就越來越捲曲。放學回到家後,家人一看就知道是因為孩子惹阿公不開心而被施法,便請另一位阿婆解開咒語,孩子的頭髮才恢復原狀。

 

部落有一位族人會施展咒語又愛膨風,大家都叫他「膨風忠」。一日,他到親戚族人家作客,並在吃飯的時候耍寶,將筷子直立放在手掌心,不論手怎麼轉動,筷子都不會掉,逗得餐桌旁的姪兒呵呵大笑。

 

某日,姪兒向叔叔請教法術,愛膨風的叔叔卻板起臉孔、嚴肅地說:「咒語不能隨便學,有很多禁忌,而且學咒語會絕子絕孫,甚至生大病、窮困一生。如果濫用咒語,不但對自己不好,也會傷害到別人,我沒有辦法教你。」孩子似懂非懂地被訓了一頓,雖然沒能學會施法,仍對巴宰族的咒語感到不可思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