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印象深刻的原住民料理有哪些?

奇拿富應該是最基本的,還有一些山羌、飛鼠、野菜,布農族有很多偏苦的豆子跟湯。今天有很多醃的料理,是我在布農比較少吃到,像醃魚我也沒看過,這是我第一次吃,還不錯、酒味很濃,我對醃肉的接受度比魚高一點,魚的酒味太濃了。我之前去某個演唱會,是一個男生原住民歌手,他在演唱會外面辦桌,我有吃一堆鹹豬肉和醃的食品,然後還有血腸或野肉的腸。

 

 

這幾天談到非常多教會帶來的影響,你有什麼對教會的觀察或想法嗎?

教會對部落帶來的影響,好壞見仁見智,但我想到之前在東部教會認識一位牧師,他說部落隔代教養的家庭多,有些家庭的男性長輩會性侵小女孩,但孩子不知道能對誰說,便會跟牧師透漏這些事情。我們可能都認為要報警處理,但現實層面卻很棘手,因為安置收容所不見得是最好的解方,也要顧慮孩子的意願。希望除了仰賴教會暫時性的安頓,國家也能更加重視此議題,珍惜每一個可貴的生命。

 

你認為認識原住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什麼?這3天學習到哪些養分?

認識原住民族文化,就是認識臺灣原生族群主流社會忽視的歷史進程,任何文化都時常在某個時刻被一個政策或決定影響,而產生變化。但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能立足至此的特殊性,非常值得研究。自從我開始關注原住民族議題,不管小至日常慣習如何形成,大至話語權如何被剝奪,政治體如何形塑,都有更敏感的雷達。

我從許多原住民身上學到臺灣文化的多樣性不只是口號,也不是束之高閣,是很多活生生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並養成的。這個動態時常伴隨著破壞、交會與再造,在現下該如何運用現代方法保存慣習,我想原住民是比漢人等其他族群更有跨境文化交流的經驗,能夠連結到太平洋南島及其他原住民族文化,讓我可以從臺灣出發,對世界有更廣的認識。

 

 

經過3日潘英傑老師的帶領,我從對平埔族一無所知的狀態,到稍微可窺探其來由與脈絡,雖是短暫停留卻讓我意猶未竟,更好奇地想要尋找歷史文獻,爬梳過去從未發現在旁的密林,這也會對我今後的創作有很大的幫助。

老師在家族代代相傳的百年梯田中一手打造的原鄉園區,教導過去的動植物與狩獵知識。入口處有鄰居放置的野生蜂箱,不餵食糖代表環境必須純淨無毒,才得以有好的蜂蜜品質,園區內與暨南大學各學術領域長期合作,也有南投鳥會將此地作為野鳥觀測地點,可以想見老師在原鄉野生保育的用心。我還記得老師在地上隨手拿一塊小石子,畫出祖先如何手工建造壯觀的階梯式「風景」,從挖土、堆土到碩大石塊的堆疊,再次展現古早開山闢地的艱辛。我們在山林散步途中目擊小溪對岸的獼猴,從牠行進的從容自若來看,牠早把這裡當作自己家了。

潘英雄老師準備的巴宰族風味佳餚,份量之大可餵養一村子人,實質感受到他們的盛情。其中,巴宰族傳統醃肉以前是以生豬肉製作,為了迎合現代人飲食習慣,增加川燙過程,也不損其生香鹹之後的回甘;而醃魚經過3個多月化之入骨的醃漬,重鹹度非常下飯,口感綿密中帶有韌性,非常有嚼勁。還有與黑豆一同醃漬的麻竹,有醃品獨特的軟嫩清新,也是消耗白飯的最佳良伴。還有我在溪流放置的抓蝦陷阱,變成隔日豐盛的午餐,溪蟹擺盤之生動,彷彿在蔬菜上爬跳,麻竹筍魚湯也是難忘的一品,再次佩服老師的料理手腕。回家後,我很想把老師送我的一大罐自製醃麻竹拿來試做拉麵。

巴宰族傳統美食阿拉粿用香蕉葉包裹艾草粿,餡料有獨家調味配方,其中特別的是花豆餡,豆香撲鼻、口感綿密鬆軟,搭配粿皮甜鹹甜鹹,讓我欲罷不能,而蘿蔔乾絲的招牌口味也是懷舊又新鮮的味道。在製作完阿拉粿後,我在洗手時碰到老師的兒子,他主動分享他從小都沒學過怎麼包阿拉粿,讓我想到這跟我家沒有教導我客語及臺語一樣,有時直系世代反而很難傳承,感嘆之情隨著呼吸自胸腔響起。

這幾天聽著老師與牧師侃侃而談巴宰族的歷史與文化傳承過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實事求是、小心翼翼的求證理念。潘英傑老師提醒,有時未經查證的論文,經過層層引用會造成以訛傳訛,容易在追尋傳統文化的路上被誤導到更遠的地方,若要再花費精力糾正是很漫長的,所以在每個學問假設產生前,都必須有更精實的研究。

這3天充實的巴宰原鄉體驗之旅,不只是接觸到族群歷史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還有族人親和的接待,最後老師還贈送兩罐大大的手工醃漬伴手禮,真的很感謝《原視界》與朋友給予的機會,讓我認識臺灣島上努力活著記錄文化的人們。

 

2022.11.2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