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哥倫布橫渡大西洋發現美洲大陸;三百年後,美國當局發起設立哥倫布日的討論,直至1934年,哥倫布日正式成為美國聯邦假日之一。但隨著民族意識抬頭,美國人對於國家歷史脈絡以及原住民歷史,浮現不同的討論聲浪。1991年,加州柏克萊市首先發聲,成為美國第一個不再慶祝哥倫布日的城市,而此舉也在美國各地陸續發酵。


對美國原住民族而言,早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前,原住民族與這塊土地早已相依共存,卻因為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使得外來者入侵,並帶來疾病、死亡、侵略以及殖民,造成文化、土地甚至是生命的流失與滅絕,是美洲原住民歷史上最痛的一道傷痕。

 

翻轉殖民史觀

正視原住民歷史論述


東華大學民族事務發展學系教授施正鋒以國際法分析,全球普遍將美洲認定為「被發現」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占領有主之地都是透過征服或割讓,無主之地才稱之為發現,而無主之地在被墾殖者開發之後,他們就是這片土地名正言順的祖先。」然而美洲之所以被視為無主之地,在於發現者主觀認為,原住民族不夠文明。施正鋒感慨地說:「美國原住民曾創建印加帝國、阿茲特克帝國,怎麼會不文明?這只是發現者把取得土地主權的行動合理化罷了。」

 

美洲原住民Gabrielino-Tongva族Red Blood部落領袖Anyhony Morales無奈地說,在小學的歷史教育中,從未敘說這些傷痕累累的故事,「我們一直被灌輸哥倫布是偉人,他是探險家、冒險家,對美洲有極大的貢獻,但是當我長大之後才發現,這些並非事實。」

 

於是,美國原住民族致力推動翻轉殖民史觀,從1991年加州柏克萊市率先改立原住民族日開始,美國各地已有約60個城市,陸續將哥倫布日改為原住民族日,以正視原住民族的歷史論述。

 

美國加州洛杉磯市市民,上街頭歡慶哥倫布日改立為原住民族日。

 

社會了解溝通

讓史觀多元共存


談及美國哥倫布日的改變,台灣原住民族政策協會執行長陳旻園表示,哥倫布日已經延續數十年,不可能恣意更改,還要取決於社會大眾的想法、反應。除了民族意識逐漸提升,陳旻園認為媒體的影響力是關鍵,「媒體的發達,讓原住民族權益散播到各個地方去,也讓這個議題得以被關注與討論,最終促成州議會進一步討論。」

 

然而,陳旻園強調,這僅僅是轉型正義的起頭。他以吳鳳事件為例,說明在過往的歷史課本中,吳鳳被塑造成原住民的仁師益友,不僅教其播種、插秧,並製造農產工具,原住民都相當歡喜。但這一切卻與真實史實不符,對於許多原住民族人而言,吳鳳利用官職的權力,詐取鄒族人的金錢與土地,「1989年歷史課本刪除吳鳳傳奇,同時也將吳鳳鄉改名為阿里山鄉,但是又能發揮什麼效果?世人對吳鳳的印象,仍然是美好的。」陳旻園坦言,錯誤的歷史被抹去,真正的歷史卻未曾浮現,轉型正義只能達到表面工夫。

 

「猶如哥倫布日改為原住民族日一樣,雖然這一刻充滿意義,但這只是個起始,之後還有好長一段路需要努力。」陳旻園解釋,族人期待的正義,並非僅是推翻漢人的史觀,而是要讓原住民史觀也能夠並存,以讓世人進而了解與認識。

 

歷史多元角度的呈現並非易事,需要社會共同努力。轉型正義的來臨,必須要先面對不正義,才能走向未來,最重要的核心就在於社會溝通,並避免未來再度發生相同的憾事。
 


ITA.看世界

每週日晚間21:00播出

Ita為臺灣原住民族群共通語詞,「我們」的意思。ITA.看世界掌握全球新聞脈動,討論全球原住民部落的語言、文化、土地、醫療、藝術與氣候變遷等議題,以多元的深度報導,帶給觀眾新的觀點與視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