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那裡,路再怎麼不好走,還是要回去。」
上圖:新好茶部落遭八八風災吞噬前的景象。
即使年過70,提起舊好茶,奧崴尼.卡勒盛(Auvini.Kadreseng)清明的雙眼依然目光熠熠,朗健的聲音中多了溫柔與懷念。位在北大武山上雲霧繚繞之處的古茶布安(Kucapungane),不僅是他兒時成長之地,更是祖先為後代子孫揀選的家園──魯凱族人永遠的家。
45歲決定重建
山上石板屋
1979年,因為舊好茶對外交通不便,且無基礎電力等民生設施,為了族人工作、求學、就醫及生活的考量,政府將部落集體遷村至山腳下的南隘寮溪旁,命名為新好茶。
部落遷村時,奧崴尼跟許多同輩的部落族人一樣,正在都市裡生活念書。接到部落搬遷的消息,他起初不敢置信,「再上去時,部落就已經不見了。那麼美麗的地方、夜夜夢中的家鄉,怎麼會就這樣不見了?」奧崴尼感嘆道。
部落雖然搬遷,但對奧崴尼而言,家是一輩子的,總有一天還是要回真正的家。當時在外地工作的奧崴尼,每逢假日回到新好茶時,一定會走4個小時的路程到舊部落。有一次祭拜完祖先後,他留在山上過夜,夢見已過世的父親,在家中的庭院整理蔓生的雜草,夢中奧崴尼驚訝地問道:
「爸爸你怎麼還在這裡?」
「我在這裡守住你的家啊。」父親淡淡地回答。
夢醒後,「回家」的念頭開始在奧崴尼心裡扎根。2年後,他辭去都市的工作回到部落,45歲的奧崴尼決定重建自己家族的石板屋,花了2年的時間,一點一滴地親手將「家」蓋回來。「祖先留給我們三個東西,語言、石板屋,還有文化。語言我一個人沒辦法救;石板屋的話,我把自己的家弄好,算是有幫祖先留下一些東西。」他笑著表示。
奧崴尼.卡勒盛帶著兒子走古道回到舊好茶。
用文字紀錄
祖先的故事
家蓋回來之後,奧崴尼開始在山上寫作,從《雲豹的傳人》、《神祕的消失》到《消失的國度》,他用質樸動人的文字寫下祖先的故事,以及部落兩度因搬遷和莫拉克風災而消失的過程。他細膩地描寫家園景物、文化祭儀、神話傳說,和失去土地、失去與祖先的連結、思念故土的心境。
他的書寫逐漸喚起社會對舊好茶的重視,尤其在莫拉克風災過後,族人被迫遷至禮納里部落,那裡沒有耕地獵場,甚至無處安葬先人。因此,有族人展開行動,希望重整山上的家園,「至少讓山上的家不要荒廢,我們的長輩離開之後,還可以將他們的骨灰帶上來安葬,他們才找得到回家的路。」奧崴尼淡淡的說道。
眾人齊心在舊好茶部落修復家屋。
2016年,舊好茶遺留的163棟石板屋,入選世界建築文物保護基金會的全球文物守護計畫名單之一,成為臺灣第二處被世界認可的文化資產。文化部隔年展開10年修復計畫,並在2019年開放族人申請經費自行修復,在奧崴尼與族人申請後,加上先前自力修復的家屋,共已有10棟石板屋修復完成。
目前奧崴尼正著手書寫魯凱族石板屋的散文書籍,從父親與長輩的口述開始,記錄石板屋文化對族人的重要性。這些行動與過程,對奧崴尼而言,只是他找到回家的路的一種方式,「要有『人』回家、讓生命在那裡扎根,文化才能真正的延續。」
回家路漫漫,74歲的奧崴尼,正走在一條不簡單的路上,「做這些事情我沒有帶著任何使命,也不會覺得痛苦,因為那是我的家,我的靈魂在那裡,我要回去。」
新好茶部落受到風災侵襲,土石流淹沒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