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Wilang遵照著祖先教導的方式,在現居地南澳鄉築起傳統的泰雅族家屋。

 

「我從小就知道,雖然我住在武塔,但我是哈卡巴里斯部落的孩子。」

現居宜蘭縣南澳鄉武塔部落的Wilang Mawi,走進他依循祖法親手築起的泰雅家屋時說道。

 

據聞,Wilang的祖先原居於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萬榮鄉之間的山野中,在200年前隨著族群的擴展,翻越南湖大山到東臺灣,在南澳鄉和平北溪流域定居,形成泰雅族南澳群。

 

爾後,因政府政策的實施,泰雅族人自1964年被迫搬遷至平地,而Wilang的祖父是當時南澳群最後一個離開祖居地的家族。由於在祖居地生活的時間較長,Wilang經常聽祖父講述族群的歷史,也會隨父執輩回山上種香菇、打獵,對山林有著濃濃的情感。

 

然而,族人拓荒及遷移的歷史在教科書中隻字未提,年輕一代的南澳泰雅族人對族群的故事一無所知,讓Wilang非常感嘆。在大學時期,Wilang開始書寫家族回憶,更在10年前與祖父聯手進行舊社考察的文化工作,重新建立屬於泰雅南澳群的族群記憶。

 

 

跟隨祖父的腳步

重返舊社

 

2009年,Wilang第一次跟著高齡90 歲的祖父,跋山涉水重回舊社。每一趟的路程,都需要至少一個星期,路途或許遙遠,卻讓Wilang與部落的越來越近。

 

經過幾次的舊社訪查,Wilang從祖父口中認識更多家族歷史。原來在日據時期,哈卡巴里斯部落曾因部落集團移住政策,搬遷至大同鄉寒溪村;後來因家族殺警,被迫遷往平地,最後找到機會,再度回到舊部落。直到1966年,因政府的強力主導,家族才搬到南澳武塔村。

 

這10年來,Wilang上山踏查舊社至少20次,每一趟的路程,短則3、4天,長則1個月。為了記錄部落位址,他利用衛星定位工具,將泰雅族南澳群在山林中的舊社遺址座標,仔細地記錄在地理圖鑑上,最遠更曾到過南湖大山。在2012年,Wilang、祖父與gaga青年,共同完成一部陳述部落遷移故事的紀錄片《哈卡巴里斯》,以影像記錄泰雅族人在山林的生活智慧。這些扎實的踏查,也讓Wilang更有自信地對別人敘述自己的部落故事。

 

Wilang經常回到舊部落,沿途記錄部落位址。上圖為Wilang在地圖上手寫的紀事。

 

興建泰雅家屋

傳承族群記憶

 

近年來,Wilang與舅舅聯手,在武塔部落興建泰雅家屋。他自豪地說,「原住民不喜歡砍樹,上天會自己送木材給族人。」他在河流下游撿拾檜木,用來興建柱、樑與屋頂大樑,屋頂的防水布則是檜木皮,即使颱風來也不會漏水。在武塔國小服務的Wilang,會帶學生來認識傳統屋舍;他的妻子也會在家,教導織布技術。

 

Wilang待在家屋,時常會回想起孩提時代跟著舅舅上山打獵的情景。舅舅會在夜裡生起熊熊火堆,用厚厚的山鬃葉代替棉被替他取暖,叮囑他在屋內等候,再獨自揹著武器潛入黑夜的叢林。每次Wilang等著等著就睡著了,但每到清晨,聽到沙沙的腳步聲,抬頭一看,總能看見舅舅背著數十隻飛鼠站在面前,眼神儘管疲倦,但有著滿滿的驕傲。

 

「泰雅人原本就是屬於山林,那是我們的主場。」Wilang拿出口簧琴,在泰雅家屋中吹奏出充滿力道與節奏感的旋律。那是祖先出草時用來溝通的樂曲,也是作為文化傳承者,對祖靈、對山林滿滿的景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