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竹縣五峰鄉山區,層巒疊翠的山頭上,僅有百來人的泰雅族和平部落,每年吸引6千多名遊客造訪。遊客們穿戴傳統披肩,畫上文面造型,挽弓射箭、歌舞同樂,跟著族人踏上獵徑,觀摩設置陷阱的智慧;到了用餐時間,則圍在火堆邊,烘烤肉串。這個由五峰獵人學校推出的泰雅族特色遊程,讓眾人過足一日泰雅族人的癮。
五峰獵人學校的幕後推手,是泰雅族女婿郭文標。他從部落文化的門外漢,到一手催生獵人學校,「大概是祖靈叫我回來的吧!有人說這是我的『宿命』,但我卻認為這是我的『使命』。」郭文標笑著說。
獵人學校的導覽教官與遊客開心共舞。
啟動文史調查
重現泰雅文化
來自竹北的客家庄,郭文標與部落的緣分,從娶了泰雅姑娘開始。過去擔任公職的郭文標,退休前就常往山裡跑,和太太一同參與許多部落事務,甚至扮演振興部落的要角。他不僅做山地造林、社區營造,還成立麥巴來文化休閒生態保育產業協會,又以當地的竹林產業設立竹林養生合作社。
直到8年前退休,夫妻倆決定搬回部落生活。當時郭文標擔任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總幹事,即使曾讓部落在全臺80多個休閒農業區評鑑中,拿到甲等的成績,但多年來嘗試各種方式,部落的環境仍無起色。
「後來我發現是我用錯方法,我以前都用漢人的思維在幫部落,以為有資金、有資源,部落就能發展起來,但應該要回到文化面才對。」於是在2013年,他們開始籌備五峰獵人學校,以泰雅族文化為基底,既對內紮根,留存漸漸消逝的傳統文化,也向外推廣,發展部落旅遊。
但光是籌備期就花了2年的時間,原因在於泰雅族是口述歷史,沒有文字,缺乏完整的部落文史。於是夫妻兩人啟動調查,透過訪談耆老、收集資料,保持文化之火不滅,同時也將泰雅族傳統的歌謠古調、舞蹈、編織、狩獵、農業、飲食等文化,轉化為特色遊程,「學校的核心精神,就是重現泰雅族文化,遊客經過一整天的相處,每個環節都是部落文化的置入性行銷。」郭文標笑著說。
學校在2015年開幕後,文史紀錄的考究仍未中斷。像是今年的小米豐收祭,郭文標在過程中一方面了解祖靈的敬謝儀式,另一方面也透過小米傳統的耕種原則,找到和平部落永續農業的經營模式,「我現在是跟時間賽跑,很怕耆老慢慢消失,文化的傳承就會斷。」除了向長輩請益,夫妻兩人還重建古部落,再現傳統家屋、穀倉和瞭望台,「這也是文化復育基地,以後部落的小孩才能體會族人過去的生活樣貌。」
在五峰獵人學校,導覽教官教導遊客射弓打獵的技術,並讓遊客親自體驗,感受泰雅族人的文化與生活。
做族人驕傲的事
找回部落自信心
五峰獵人學校的出現,也讓漂流在外的族人,得以返鄉工作。目前學校有7名正職員工,其中3位是導覽教官,年紀最小的只有18歲。「很多原住民喪失自信心,因為找不到根,結果放棄自己。」郭文標發現這項問題的解答,就藏在獵人學校裡,透過導覽解說訓練,族人能自豪的向大家介紹泰雅族的文化,「做他們驕傲的事,也是培養下一代的部落人才。」
郭文標的兒子郭俊靈在2年前回到部落,今年30歲的郭俊靈,擔起數位行銷宣傳的工作,負責經營官網、粉絲團,還拍Vlog影片,讓傳統部落能和年輕世代接軌。經過這幾年的實地參與,郭俊靈觀察到,「以前部落比較被動,需要有人做領頭羊,先做示範、帶出效果。現在大家開始慢慢有共識,都想讓部落越來越好。」
為了讓部落文化能更廣泛的傳遞給社會大眾,郭文標規劃詳細分工與流程,即使要一次接待120名遊客也沒問題。在今年,五峰獵人學校還計畫推出新的「雅麥石生部落」遊程──相傳泰雅族的祖先從石頭中蹦出,「雅麥」(Yamay)正是泰雅族語的「石頭」之意。遊程除了講述族人穴居和奇形大石的故事,同時結合採集和狩獵文化,打造「食物森林派對」,郭文標說:「每個部落都有文化,就看你如何找出獨特的DNA,包裝成故事,把部落文化發揮到極致。」
就像郭文標從耆老身上學到的生活智語:「傳統是我們的根,土地是我們的生命,永續是我們的希望,多樣性是我們的財富,文化是我們下一代生計的保證。」在這塊祖先留存的土地上,五峰獵人學校以文化為根基,重新擦亮部落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