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拉清寒的成員在婚禮現場團聚,不錯過彼此任何的人生大事。
生活在都市中的原住民,雖然身處於水泥森林,但只要與朋友聚在一起,就好像回到溫暖的部落,用族語對話、牽起手跳舞、盡情歌唱,不會有人質疑、不需要對誰解釋。有一群都市原住民青年非常幸運,10年來每當他們需要感受部落的溫度,始終有一群人在那裡支持著他們,這個團體將自己取名為──拉清寒。
在2009年,當時20歲的阿美族青年Daong Cinceng,花了整個暑假探訪東部原鄉部落祭典。為延續族人相聚的熱情,他與朋友在社群平台上開設名為「拉清寒」的社團,「拉」字為阿美族語「去哪裡」的用詞,「清寒」則是自嘲當時的經濟拮据。社團玩鬧式的成立緣由,卻意外將10幾位居住於北部都市中的阿美族青年連結在一起。
拉清寒成員的共同特點,除了都是都市原住民,他們也都在2007年參與過新店溪洲部落的抗爭運動。當時,移居至北部的阿美族人因不滿政府拆遷而發起抗爭。此事件與隔年大批原住民上街遊行的「還我尊嚴運動」,成為各大專院校關心社會運動的原住民青年聚集的關鍵。
想家的時候
彼此是最好的陪伴
都市原住民在成長過程中,往往都是社會群體裡的少數族群。離鄉背井在都市求學工作,難免會有想家的時候,而無論是遇到快樂或是傷心的事,拉清寒的成員是彼此最好的陪伴。
因為時空條件的不同與限制,都市原住民很難效仿過去的部落生活,透過土地而產生連結與互動,但現今無遠弗屆的網路傳播,串起了散居在都市不同角落的青年們。由於成員皆密切地關心原住民族的議題、積極參與社會運動,拉清寒的團體聚會,反而回歸生活面,以放鬆的陪伴與學習作為出發點。
鄉愁是味覺上的思念,每到冬天拉清寒會聚在一起煮雞酒,用米酒炒雞肉煮成一鍋湯,讓每個人透過食物,重溫部落的回憶。有時候,成員會到新店找原住民媽媽買蝸牛炒來吃;夏天則相約到國立政治大學後山的小溪抓魚,大家快樂地圍在一起生火烤魚,彷彿在部落中,族人一起乘涼聊天、唱歌跳舞。
這群人即使毫無血緣關係,但稱彼此為家人卻一點也不為過。每年春節,拉清寒會舉辦春酒活動,到其中一位成員的部落拜訪過夜,學習阿美族「做客」與「露臉」的規矩。甚至還有一年,拉清寒在春酒聚會中幫其中一位成員求婚,成員們視彼此為最重要的夥伴,部落的耆老看見孩子們的情感聯繫,也不再過於擔心他們在都市裡的生活。
不僅是相聚創造娛樂生活,學習部落文化同樣也是拉清寒其中一項功能。「我們不太會說族語,以前也沒什麼練習的機會。」Daong Cinceng說,每個成員都有各自擅長的原住民文化技藝,比如其中一位成員非常積極地學習族語,拉清寒成員的聚會,反而成為阿美族語的讀書會,大家互相推薦工具書、分析文法,試著在生活情境中使用族語對話,有時也抱著吉他一起創作族語歌曲。
拉清寒成員在kamaro'an分享各自的返鄉經驗。
一起完成共同目標
回到東部過生活
拉清寒的成員有的來自東部部落,有的從小在北部長大;這群磁場相近的朋友,能夠維持10幾年的深厚友誼,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彼此都有相同的目標──移居東臺灣。都市原住民即便嚮往東部的生活,要能真正定居仍有相當難度,原因在於他們家人不一定仍住在部落,原鄉的工作機會也比都市少上許多。當成員們到了要出社會的階段,拉清寒聚會時的討論主軸,也開始轉向移居東臺灣的經驗談。
從自己的經驗出發,Daong Cinceng在桃園出生長大,在大學時期參加原住民族相關活動後,便經常到東部旅行,寒暑假更是會花上1-2個月的時間留在部落生活,Daong Cinceng從學生時期就明白,自己不會在北部長久過日。Daong Cinceng的回鄉路徑在退伍後展開,他回到臺東縣鹿野鄉的外婆家,一邊就讀臺東大學研究所,一邊在當地從事健康營造的工作,現在他已實現夢想,在花蓮縣瑞穗鄉的奇美博物館服務。
而其他的成員,也陸續實踐回到東部的目標。有的同樣也是文物館的館員,有的創業成立手工燈飾品牌,有的則在部落組織協會,有的則從事社工工作。即使工作開始忙碌,彼此仍固定聚會並分享自身一步一步回到東部的過程。
「由於成員們都有大學以上的學歷,我們的討論可不只是片面的資訊流通,可說是非常深入。」先回鄉的成員,會給仍在計畫的同伴意見,提供在東部工作需具備的能力,以及回鄉的步驟該如何規劃。目前已移居東部的成員約有10位,Daong Cinceng打趣說,現在無論出差到花蓮或是臺東、待在縱谷或是海線,都不用煩惱沒有地方落腳。
拉清寒不放過任何娛樂的機會,重要節日是團聚的時光,交換禮物也是重頭戲之一。
未來計畫
連結事業匯集更大能量
兩年前,創業成立kamaro’an工作室的成員林易蓉,邀請大家到他的工作室參加分享會,大家聊聊彼此在東部從事的工作內容,意外開啟拉清寒的第三個階段:資源整合。
「我們認識這麼多年,知道彼此的能力,或許我們能夠將彼此的工作互相連結。」Daong Cinceng說,拉清寒成員的專業領域多元且又互相有重疊的業務,如果能夠彼此銜接,匯集成更大的動能,這不無可能。但話鋒一轉,Daong Cinceng笑說,工作上的連結規劃固然重要,但大家現在最熱衷的還是彼此的婚姻大事。
成員們的年齡區間,約落在25至32歲間,已逢成家的年紀。這些年來,成員們彼此互助求婚,並在婚禮中群聚演出,期待著未來能出現「拉清寒第二代」,但Daong Cinceng害羞地表示,這名字的由來太過戲謔,他絕對支持下一代改名字。
雖然拉清寒不是正式的團體組織,沒有制式的經營規範與條件。但這10年來,他們靠著彼此情感連結的重量,讓拉清寒不間歇地運作,成為都市裡最溫暖的牽絆。這群年輕人在城市裡陪伴著彼此成長,從求學到工作,甚至成家,拉清寒的牽引力量始終不曾斷裂。成員們自我期許,他們這群拉清寒能夠一起成為真正的阿美族人。
拉清寒成員一起環島,在彼此心中留下美好的回憶,也成為彼此最重要的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