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原住民嗎?你這麼黑一定是原住民的啦!
1960至1970年代,經由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的驅使,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從原鄉進到都市,社會大眾認識與接觸原住民已是習以為常之事。然而60年過去了,我們的社會做好尊重多元族群的準備了嗎?
「微歧視(Microaggression)」一詞,是由美國人Carl Word的研究團隊所提出的概念,指的是當主流社群在面對少數族群時,往往能看見因外顯式偏見與內隱式偏見,而導致在相處的態度上,對他人產生的些微冒犯。或許,經過多年來的教育與社會洗禮,社會對各族群的惡意歧視已慢慢降低,但彼此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與歷史記憶,仍有可能在日常的互動中,無意地流露出帶有偏見的舉動。
政府逐步推動轉型正義,原住民族優異表現也在社會中大放異彩,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有了更多的想像與期待。像是「原住民都很會運動」、「原住民唱歌超好聽」、「原住民都很樂觀耶」,種種的社會期待,儘管是善意的讚美,卻有可能造成原住民內心的矛盾與傷害。
難道原住民只能有一個模樣嗎?如果達不到他們期待的模樣,我就不是真正的原住民嗎?原住民和這個世界每一個人相同,都是獨立的個體,自然也擁有不同的生活經驗,造就出完全相異的個人特質。對原住民族的友善和尊重,不僅是理解族群的文化與歷史,因而產生認同;更需要打破刻板印象,避免將「原住民應該要怎樣」的框架,隨意套用在原住民的身上。那麼,這個社會將能看到更多原住民的無限可能。
「原住民很野蠻,會殺動物。」
動物怎麼殺?什麼時候能狩獵?這些在原住民社會中,都需要遵守長輩的叮嚀與教誨。原住民的狩獵觀念強調不濫捕,且多數族群的習俗,只有在重要節日才會吃肉。當部落舉辦重大活動,現場的豬隻越多,代表家族越強大,這些豬肉還會分送給親朋好友呢!
「你是東部人吧?」
現在政府認定的原住民共有16族,全臺灣從北到南、由東到西,各地都有原住民分布。除了大家都知道離島蘭嶼是達悟族人的傳統領域,就連澎湖也有高達13個原住民族族人居住呢!
「你好黑喔,你是原住民嗎?」
除了基因的關係,原住民的生活空間與大自然較親近,也增加了曬黑的機會。但並不是所有原住民都天生膚色黝黑,像是阿美族人的皮膚就相當白皙喔!
「大家都是好朋友的啦!」
原住民講話語尾詞出現「的啦!」的風潮,其實來自於電影《報告班長》,為了強化劇中原住民色彩而這樣呈現。而電影之所以這樣塑造,原因在於早期原住民習慣說母語,在學習說漢語時難免慣用族語發音,因此出現「的啦」的語調。
「原住民都很愛喝酒。」
難道漢人就不愛喝酒嗎?原住民有屬於自己的飲酒文化,在重要的場合,適當的飲酒是對族群與長輩的尊重,而酗酒更是絕對禁止的。普遍來說,原住民的酒量較好,源自於乙醛去氫酶基因的活性較好,能夠分解酒精中的乙醛,降低不適感。
「原住民唱歌跳舞都很強。」
原住民族的文化與音樂舞蹈有非常緊密的連結,舉凡日常生活到重要祭儀,音樂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原住民的表演實力,不是天生,而是日常的生活累積,才讓原住民在這方面特別突出。
「原住民都很會運動。」
雖然都市原住民人口日益增加,許多原住民青年都成長於都市;但原住民的家鄉多數仍在山區及海邊,每當返鄉回到部落,原住民總是比漢人多了與大自然相處的機會。大自然不如都市擁擠,追趕跑跳碰的活動更是不勝枚舉;而像阿美族、達悟族、卑南族具有米田堡血型(Miltenberger antigen subtype III),呼吸代謝能力較佳,在運動上相對較有優勢。但也不是每一位原住民都熱愛戶外活動,溫文儒雅的原住民同樣也比比皆是。
「原住民有補助又有加分。」
從過去為了漢化原住民,而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到現在正視原住民文化,因而要求原住民學族語加分。對原住民學生而言,一方面要融入主流社會,另一方面還得維護自我的族群文化,這無疑是一大重擔。而教育資源的不對等,同樣也讓原住民學生難以與都市學生競逐。即使現有的政策致力達到平衡,但真正要維護族群價值與協助升學,原住民需要更友善的環境,而非僅是分數與金錢的加給。
「原住民都很樂觀耶。」
這句話看似是一個正向的讚美,但卻也將原住民都濃縮成單調的模樣。我們應該試著看見每個個體多元、豐富的內在特質,而非用單一、扁平的想像,刻劃原住民的樣貌。處在現今的社會環境,許多人活得並不快樂,或許當下次又不小心說出「原住民都很樂觀耶!」,會有另一位原住民回應:「我很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