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Umav童年的多數時間都在都市度過,雖也曾面臨自我認同的矛盾,但活潑開朗的她,日漸找回身為原住民族的自信心,堅持不懈地學習自己的語言。

 

從小在沒有母語的環境下長大,面對原生語言的流失,部落青年能做些什麼?來自布農族的年輕女孩Umav告訴自己:「不如就用我最擅長的事情,結合我不熟悉的事吧!」

 

由於父親擔任長老教會牧師一職,從小Umav Ispalakan便跟著父親工作的調動而往返部落與都市。在17歲之前,他就已有8次搬家的經驗,輾轉在布農族、賽德克族以及平地人之間生活。

 

Umav還記得初次從部落到平地就學,在放學回家後,還很興奮地告訴父親:「爸!我們班只有一個原住民耶!」從多數族群變成少數,讓Umav覺得相當稀奇,而那位比他先進入班級的原住民同學,是班上的體育健將,更是最令老師頭痛的人物。長大之後,Umav才從父親口中得知,原來班導師曾當面向父親抱怨:「你們原住民會拖垮我們的班平均分數。」而父親也只能低聲回應:「麻煩老師您多照顧了。」

 

「幸好事實證明,我沒有。」Umav明白,不只是老師對原住民帶有刻板印象,同學對於他的身分也夾雜著好奇與不友善。但當時的他無暇尋找自我的族群意識和文化認同,「我只想融入人群。」Umav說出許多青春期的孩子皆會面臨到的同儕壓力。

 

Umav的家族曾經為了一圓祖父的心願,舉家恢復族名,這曾讓Umav十分抗拒,不願過於顯目;最後因學校擔心影響校務程序,而要求他恢復漢名。如今想來,Umav深感惋惜,「長大後我才發覺族名的好,藉由外人的好奇及詢問,我就可以趁機跟他們介紹原住民,還能教他們怎麼唸布農語,讓大家認識我們。」

 

外國人比我還會說族語

激起族群認同感

 

Umav的父親是布農族,母親是泰雅族,家裡的通用語言是中文。雖然Umav曾通過族語認證,但因缺乏實際應用,使用族語的習慣並未深植。直到2016年,Umav跟著一群排灣族的牧師到英國劍橋,拜訪90幾歲高齡的懷約翰,他對族語的想法才有了轉變。

 

「懷約翰來臺灣宣教的時候才26歲,在屏東的排灣族部落生活,不僅學習排灣族語、翻譯聖經,甚至還保存排灣族的古謠與歷史文獻。」Umav笑說,很難想像在劍橋,他們對談的語言並非英文,而是排灣族語。他也在交流的過程才知道,懷約翰即使回到英國,每天仍閱讀排灣族語的聖經,「他將這個族群深深放在心中,有著強烈的認同跟感情。」

 

因臺灣的原住民青年已鮮少說族語,當時Umav還向懷約翰表達心中的感慨,白髮蒼蒼的懷約翰只是溫和一笑,卻激起Umav強烈又肯定的念頭,「我要開始學族語!」

 

在興趣中

加點布農語

 

Umav在臉書上成立粉絲專頁,取名為「每天來點布農語啊!mapasnava Bunun saikin」。他解釋,驚嘆號是對自己的呼籲,而mapasnava Bunun saikin是指我要學習布農語/人,「因為布農語就是人的意思。」

 

「我的族語真的很差。」Umav說,為了讓自己維持學習的熱情與加強印象,他將最愛的畫畫結合語言,透過圖文的方式記住族語詞彙。一幅幅可愛的插畫,搭配日常會使用到的布農語,成了Umav學習族語的橋梁;他也將創作的圖文轉化為LINE貼圖,透過網路推廣族語,希望世界上擁有和他相同經歷的族人青年,都能慢慢找回族群的認同感。

 

Umav目前一邊工作一邊求學,但她仍在有限的休息時間裡,藉由繪畫學習布農族語。「很多部落年輕人和我一樣,雖然我們不在部落長大,但我們都認同自己的身分與背景。我能做的事情就是將它發揚,只要能引起共鳴或是感動,我就很滿足了。」年輕的Umav在無形中接下傳承的責任,善盡一己之力,守護珍貴的族群文化。

 

在Umav的畫筆下,動物們也加入了說族語的行列,透過可愛的插畫風格與日常對話,引起更多人接觸族語的興趣。
Umav的創作作品多元,上圖為明信片,下圖為LINE貼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