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蘭嶼原有滿山遍野的芋頭田,現在多長滿雜草,形同荒廢;年輕人不願意下田,年邁的阿嬤一人負責種植、採收整片田地。
中午12點,蘭嶼椰油國小的鐘聲響起,孩子們依序走出教室,在走廊上排隊盛裝營養午餐。餐車上有炒飯、三色豆炒蛋、青江菜與一鍋蘿蔔湯,沒有海洋民族習慣吃的魚,亦不見蘭嶼的傳統主食──芋頭。
蘭嶼全島共有4所國民小學,營養午餐由位在臺東的中央廚房統一備料,並請貨船每週兩次運送物資來此。午飯時間,我們到一年級教室做簡單的調查,向15位孩子詢問:「你們有沒有吃過芋頭?」
每個人都點點頭,回說媽媽或阿嬤會煮,顯然芋頭對他們而言並不是陌生的食物。不過,第二個問題「你喜歡吃炒飯還是吃芋頭?」答案可就沒這麼一致。
有的孩子想了很久,靦腆地答:「都可以。」有的毫不猶豫地說:「炒飯!」有的則說:「我最喜歡吃薯條。」嘰嘰喳喳的回覆,卻沒有聽見「喜歡吃芋頭」的答案。這一幕好似電影《只有大海知道》的場景,達悟族的小男孩對著阿嬤生氣地說道:「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吃排骨飯,你卻一直叫我吃芋頭?」
臺灣中小學依循營養午餐制度,吃著全臺近乎一致的菜色,逐漸從飲食上流失對族群文化的認識。
椰油國小的廚房阿姨為小朋友料理午餐多年,鮮少看到蘭嶼在地食物出現在營養午餐中。
不只是主食
更是祭儀的重要祭品
「小時候在海裡玩累了,就會回家找食物,阿嬤用姑婆芋的葉子裝著芋頭,那是我們最好的零食。」椰油國小教導主任周家輝是蘭嶼人,他的成長記憶與芋頭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他分享,達悟人料理習慣清煮,品嚐食物的原味,蒸好的芋頭沾上一些醬油、配上飛魚,就是美味的一餐。
達悟人的傳統經濟以漁業與農業為主,男性出海捕魚,女性則負責下田耕作。昔日,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芋頭田,戴著帽子、穿著膠鞋的達悟族婦女,在烈日中彎腰於芋田中耕作,是隨處可見的畫面。他們不施農藥肥料,依靠滿江紅和青萍等水生植物提供養分,鳥類與青蛙則會保護芋頭,不受害蟲侵擾。根據環境與用途,達悟語有7種不同的芋頭名稱,顯見達悟族對芋頭研究之透徹。
「我記憶最深刻的畫面是在舉辦祭儀時,拼板舟旁會堆著很高很高的芋頭。」周家輝說,飛魚季節若有新船下水,必須舉辦大船下水儀式,為了配合芋頭的生長週期,前一年就必須開始種芋頭,有時還會邀請親友一起幫忙種植。新船下水的前幾日,部落婦女們會穿著傳統服飾至田中挖芋頭,將芋頭堆疊、覆蓋整艘大船。
在蘭嶼,家族之間的連結非常緊密,「禮芋」與「禮肉」是祭儀後主人贈送給客人的伴手禮;若有新屋落成,家族同樣會準備大量的芋頭做為禮品,贈予訪客。芋頭,不僅是蘭嶼人天天吃的食物,更代表了落成、啟用的歡欣之意。
過去達悟族婦女為了慰勞男人出海捕魚的辛勞,會製作芋頭糕為他們補充體力。
但製作芋頭糕相當費勁,已少有年輕人願意花時間料理,蘭嶼僅剩少數幾位阿嬤級人物還保有這項技藝。
女性種芋、男性捕魚
分工明確的飲食文化
除了芋頭,飛魚則是另一項達悟人的重要食材。每年春季是飛魚洄游至蘭嶼的時節,大約在3月中下旬,各部落會輪流舉辦招魚祭,祈求今年豐收。周家輝說,蘭嶼6個部落處理飛魚的方式不同,有些是側面三刀、裡面一刀,有些則是側面四刀、裡面兩刀。無論下刀方式為何,分工都是由男性負責切割,女性負責處理內臟,最後的烹煮再交由男性打理。
男性辛勞出航捕魚時,女性也閒不下來。蘭嶼最豪華的芋頭製品──芋頭年糕,一年中只有幾個難得的時刻,像是飛魚季、螃蟹季才能吃到。為了慰勞家族男性辛苦工作,達悟族的女性往往深夜就得起床削芋頭。
「如果你的芋頭田整理得不漂亮,別人就不敢娶你。」李鳳英阿嬤嫻熟地拿著小刀削著芋頭皮,一邊說著年輕時,蘭嶼的女性們悉心照顧自家芋頭田的執著。芋頭年糕製作耗時費力,首先需先將芋頭煮熟,再以木杵不斷來回搗碎到黏稠的泥狀;最後,以燃燒的蘆葦燻豬皮,汨汨流出的豬油與少許鹽巴,就是芋頭年糕最天然的調味。端上桌時,以螃蟹、 豬皮作為佐料,芋頭的清甜搭配豬油的香氣,紮實的口感,就是對家人最豐盛的慰勞。
「以前每個女人都會做芋頭年糕,只有懶惰的人不做,現在就不一樣了......」李鳳英感嘆地說,現在舉辦祭典時,年輕人會直接在臺灣購買芋頭,再用調理機製作。傳統蘭嶼婦女坐在地上,以身體的力量帶動手中的木杵搗碎芋泥的畫面,漸漸成為鮮有人知的耆老口述歷史。
達悟族文化與基督教信仰連結極深,孩子們會在飯前禱告,感謝上帝賜予食物。
教育結合社區傳承
讓芋頭重回孩子的餐盤
「如果我們都蓋水泥建築,那哪裡才會有芋頭呢?」周家輝語氣中帶著憂心。橫在眼前的現實,是孩子們在學校吃著政府編制下準備的營養午餐,放學後在便利商店流連蒐集新奇口味的零食,芋頭的文化彷彿已是上一代的事。即便家人社區重視傳統飲食,但學校提供的全是米飯麵食,飲食習慣徹底漢化,如同蘭嶼處處可見的荒廢芋頭田,逐漸在荒煙漫草中被時光吞噬。
如今的蘭嶼,芋頭田的種植面積慢慢縮小,一方面因米食文化的強勢入侵,芋頭的需求量不若以往;另一方面,青年人口外流嚴重,達悟人不再以農耕為主要工作,有心有力種植芋頭的家戶越來越少。要像過去一樣,每家每戶都有一塊芋頭田,已是難以復見之事。
為了讓孩子有學習自身文化的機會,每年母親節,椰油國小的學童都會在耆老帶領下,練習切割飛魚,藉機讓家中不再捕魚的孩子也能接觸飛魚文化。周家輝建議,如能由主管機關推動,認養或契作蘭嶼在地的芋頭田,讓學校的營養午餐能夠維持每5週一天為「傳統食材日」,孩子對族群認同的程度也能更加提升。此外,蘭嶼的餐飲店老闆認為,傳統主食可以搭配現在的料理方式做一些變化,例如把芋頭年糕切成小塊裹糖粉並下鍋油炸,小朋友的接受度提高,自然會減少對快餐、速食的依賴。
唯有餐盤中經常出現芋頭與飛魚,蘭嶼傳統飲食文化才有持續傳承的可能。一如《只有大海知道》裡的小男孩,平時吵著要吃排骨便當,但在心裡最受傷的時刻,卻對著阿嬤說:「我今天想要吃芋頭。」芋頭與飛魚,不僅僅是一種食材,更是充滿家人緊密相依的溫暖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