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私廚的招牌前菜「巧克力燒蝦」端上桌,以蒜頭辣椒粒爆香、卡魯瓦酒高溫燒過蝦子,再淋上特製的巧克力醬;鹹中帶甜、香中帶辣,既衝突又和諧的口感,讓這道菜成為老主顧每次回訪必點的菜餚。與一般餐廳不同的是,龍私廚的廚房有大片玻璃窗,一眼即能窺見主廚宋金龍與兩位助手的忙碌身影,而高懸在廚房牆上的一幅木框,帶點童稚感的筆跡寫著「堅持」兩個大字。

 

「一路上有很多人支持我的夢想,這是我堅持到現在的力量。」宋金龍的父母分別是卑南族與阿美族,他常笑稱自己為「美男族」,交好的友人都暱稱他為「龍哥」。宋金龍從臺北一間小咖啡館,到經營獨棟的義大利餐廳,再輾轉遷移至花蓮開設龍私廚,每一次遷徙,都離自己的故鄉臺東利嘉部落更近一點,更是多一些對原住民族身分的認同。

 

墨魚汁海鮮麵(左)、飛魚卵義大利麵(右)。

 

奶奶一句「你是誰?」

開始正視原民身分

 

日治時期,受皇民化運動影響極深的利嘉部落,是當時臺東教育普及程度最高的地區。身為長孫的宋金龍,由奶奶帶大,再加上幼時家貧,宋金龍對利嘉的記憶,多半是辛苦勞動與奶奶的責罰;年紀稍長後,宋金龍搬到西部求學,卻又因原住民的身分而受同學嘲笑。宋金龍曾努力想抹去身上的原住民標籤,甚至發誓:「以後結婚,絕對不娶原住民。」

 

離開部落、獨自在外生活的經歷,他自比是在雨中奔跑的孩子,沒有人幫忙撐傘,只能不斷地往前跑。在都市闖蕩,一晃眼即過了22年,宋金龍已是一位對義法料理鑽研甚深的飯店主廚。他自認有所成就,帶著衣錦還鄉的心情回到利嘉,想向奶奶分享事業成就,但年邁的奶奶卻因久未見面,已認不得孫子的長相,再次重逢卻是疑惑地看著宋金龍,吐出一句:「你是誰?」

 

奶奶的一句話,像一塊石頭擲進宋金龍心中,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再沉甸甸地落下。宋金龍騎著機車到山頭,遠遠望著從小生活的部落,反問自己:「對啊,我是誰?」宋金龍體認到,事業上再有成就,少了家鄉的連結,便欠缺一份歸屬感。躲避多年的原住民血統,其實無法分割地深植在他的心中。

 

宋金龍會評估當日餐點的用量,每天到市場購買蔬果與肉品,傳遞最新鮮的味道到客人口中。圖為宋金龍與助手在原住民野菜的攤位挑選適合的食材。 

 

食材的味道會因季節與環境,產生些微差異。宋金龍堅守每道餐點的品質,但不會刻意調整食物原味,而是會在上餐時貼心提醒客人,餐點滋味濃淡變化的原因。

 

在臺北打造部落風情

重現美好回憶

 

於是,宋金龍回到臺北開了一間「利嘉珈琲館」,幾年後擴大營業改名為「利嘉義大利餐廳」。雖然沒有華美裝潢,但店裡掛上部落的學生書包、生活照片與原住民風格小物,宋金龍更在一樓店門口畫上分隔線,跨進店內就猶如到了臺東,輕鬆自在的氛圍,在餐館林立的伊通街上顯得獨樹一格。

 

「我希望利嘉義大利餐廳可以成為臺北的利嘉,把部落風格帶進都市。」宋金龍想起童年時在阿美族的外婆家生活過一段時間,阿美族的婦女將姐妹的孩子視如己出,每到吃飯時間,他便騎著腳踏車在5個阿姨家的餐桌間巡迴。這段記憶在內心深處滋養著自己,因此宋金龍秉持著阿美族的精神,在都市料理食物,餵飽來自各地的族人與親友。

 

透過社群軟體分享自己在餐飲領域追尋夢想的理念,宋金龍結交了一群性格相投的好友。宋金龍認為,真正的義大利餐廳適合一群朋友相聚歡鬧,主廚並非閉門做菜,而是會從廚房與有意見的客人對吼,其他桌的客人也不以為意,照舊愜意用餐。更有趣的是,當年誓言不娶原住民的他,卻與出身同一個部落的張曉如成婚。因張曉如與家人關係相當緊密,宋金龍有了重新認識部落的機會,幾乎每個月都會回到利嘉部落,甚至連續多年替部落孩子募款,購買腳踏車送給部落。

 

6年前,受到已故寒舍集團董事長蔡辰洋鼓勵,宋金龍決定回東部發展,在花蓮市區開設龍私廚。宋金龍從臺北帶回花蓮的東西並不多,唯二他繼續擺置在新店面的物品,一是2009年,成年後第一次回利嘉部落與奶奶的合照,二是在臺北首次創業時,一位經常到咖啡店做功課的小學生寫給他的字:「堅持」。

 

都是浪漫派

義大利與原住民烹飪風格相近

 

在料理上,宋金龍並不會特意將自己的烹飪風格劃分為義大利菜系或是原住民菜系,他認為義大利處理食材的方式,與原住民有許多相似之處。比如煙燻飛魚雖然聞起來較有腥羶味,但與香蒜拌炒加熱爆香後,腥羶味卻幻化成香味在空氣中奔放活跳,就跟歐系菜色的鯷魚相同,是最好的天然提味味精。而他近期研發料理「飛魚卵義大利麵」,飛魚卵在口中啵啵啵的顆粒口感,也與魚子醬義大利麵有幾分相似。

 

類似的巧妙之處還有許多,像是鄰近地中海的義大利人擅長烹煮海鮮,靠海吃飯的阿美族人,也將大海視為食材冰箱;名聞遐邇的義大利生火腿,不經任何烹煮加熱,僅以鹽醃漬、風乾的豬腿肉,與阿美族的醃鹹豬肉相仿,利用醃漬技法長時間保存食材;而義大利常見的菠菜溫沙拉,也觸動他小時候的記憶,宋金龍笑著說:「小時候我們都用鹽巴抹在野菜上直接吃啊!」

 

「而且,義大利人跟原住民一樣,有著隨興而不喜歡受到拘束的浪漫。」宋金龍說,這也是他偏好製作無菜單料理的原因,他喜歡天馬行空地在不同菜系之間切換著自己的想像力,從食材挑選到料理手法,甚至器皿與擺盤樣式,儼然是宋金龍揮灑想法的專屬領域。

 

龍私廚的餐點看似充滿義式風情,實則融合阿美族的調味方式,傳遞滿滿的原住民精神。

 

 

原住民煮出來的食物

就是原住民料理

 

至於一般傳統認知的原住民食材,如馬告、藤心、刺蔥,宋金龍也經常使用,但不會為了強調自己的原住民身份,而大肆濫用。他認為應依照料理本質安排食材的主從區別,在西式烹調技法上,畫龍點睛地使用香氣濃烈的調味料,比如馬告橄欖醬汁會搭配肋眼牛排,奶油培根燉飯傳出的濃郁豆香,則是添加樹豆來提味。

 

「我一直很希望能夠培養原住民的團隊。」開業多年,宋金龍陸續培育出幾位原住民助手,如今都擁有自己的一片舞台,有的甚至還遠赴海外發展。而他仍然堅持將自己在廚房鍛煉出的鋼鐵意志,傳授給更多原住民後輩。同時,宋金龍也不藏私,規劃「料理食驗室」,將這些年來揉和當地食材與義法料理的心得,分享給喜愛廚藝的在地婆婆媽媽和民宿業者。

 

從躲藏逃避自己的身分,到藉著料理找到信心,一步一步踏上回鄉的路,現在的宋金龍不再需要倚賴外在的服飾或裝置找到自己的歸屬,他已能侃侃又驕傲地說:「我是原住民,我做出來的餐點就是原住民料理。」

 

宋金龍(左二)與張曉如(右二)在花蓮市區開設龍私廚,但宋金龍仍希望有一天能回到臺北開餐廳,挑戰自己的極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