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一般人對於原住民服裝設計師的印象,阮志軍的身上,找不到一絲原住民的圖飾點綴。「我從以前到現在都沒有穿過族服,可能還是會覺得彆扭吧?」阮志軍思考後微微地說道。

 

也許是因為自幼的生活環境與傳統部落文化相隔太遠,即使他現今以設計傳統服飾為業,也花費許多心力研究排灣族服飾圖紋演變脈絡,但對於阮志軍來說,穿上族服或是自己設計的傳統服飾,仍存有某些矛盾。

 

阮志軍出身於屏東縣獅子鄉內獅村,屬於南排族群,原本位於山上的部落在日治時期便被遷移至平地現址,生活文化早已與一般平地人無異。阮志軍說:「在我的記憶中,從來不會覺得自己跟漢人有什麼不一樣。」

 

自小就對設計藝術有興趣,阮志軍大學選擇服裝設計系就讀,直到2008年回到家鄉,鄉裡的圖書館邀約他舉辦一場有關排灣族傳統服飾的展覽,原先較喜愛西方設計風格的他,在開始找尋展覽素材後,才慢慢發現以前不曾深入了解的族群文化,原來存在著如此豐富美麗的寶藏。

 

具象的人形與蛇形紋,常以紅黑作為配色,為屏東南端排灣族最常使用的圖紋。

 

抽象捲曲紋常見為黑白配色,紋飾多解釋為蝴蝶紋,除了屏東北段排灣族,亦是魯凱族常用紋飾。

 

圖紋創作

是一種記錄當下的展現

 

展覽結束後,阮志軍留在部落成立「巴魯祖孥工藝坊」,藉由查閱文獻、到各部落請教長輩,一步步研究排灣族服飾的紋飾、工藝、技法流變,依北排、中排、南排的地域不同,整理出數百種排灣族群服飾的圖紋樣式,逐漸積累成豐富資料庫。

 

他以圖紋資料庫為基礎,在尊重傳統圖紋文化象徵的前提下,拆解圖紋成為設計元素,以現代服裝設計概念重新排列,打造出符合現代美感的傳統服飾。此外,他也將洋裁的打版方式帶入設計,改良傳統平面打版衣服易有的皺摺,呈現俐落的穿著樣式。

 

將圖紋重新拆解設計,可能會引起嚴謹派別的批評聲浪,但阮志軍認為:「不論哪個族群,圖紋都反映著當代人們記錄與創作的思維。」先祖的圖紋創作,記載他們對於自然萬物、生活認知的心得感想,不僅展現了當時代多彩多姿的生活型態,經過長時間傳承與發展,也成為後代的習慣與規範。

 

阮志軍認為,回歸最初,圖紋「創作」的意義應該先於「規範」。阮志軍發現相同圖紋的呈現方式,在不同地域部落中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這也彰顯了圖紋並非一開始就是定制,而是經過時間演變,才成為現今的文化意涵,「重新創作傳統圖紋,也是一種記錄我們對於排灣族文化理解與呈現的方式。」

 

幾何菱形及八角形紋飾,常見配色為紅、黃、綠,同樣為屏東北端排灣族及魯凱族常用紋飾。

 

融合傳統與現代

屬於排灣族的流行風格

在現代文明影響下,傳統服飾經常被視為重要場合的穿著,但阮志軍解釋,「族服分為常裝與盛裝禮服,排灣族人除了在祭典、婚禮會穿著盛裝,很多中排、北排族人仍保留穿常裝的習慣。」

 

雖然穿著傳統服飾的習慣仍在,但家族自行織布、縫製服飾的傳統,已不符合現代社會生活型態,因此在供需刺激下,逐漸形成原住民傳統服飾產業。「這個市場雖然小,但一直存在,像我的工作室主要客群就是排灣族及部分魯凱族人。」阮志軍說明,原住民傳統服飾產業分有上、中、下游產業鏈,服裝設計便屬於中游。當他將版型、樣式設計完成後,再依照綴珠繡、十字繡、貼布繡等需求,交由合作工班製成服飾,最後才販售。

 

服飾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環,跳脫文化傳承意義,仍需要以實際需求為主,因此也會因應現代生活及流行趨勢產生變化。阮志軍舉例,排灣族女性的常服,以長衣、綁腳套為一套,十幾年前因講求活動方便,曾將長衣改為短身,也彰顯身形腰線;近幾年時尚圈流行紗裙,許多女性族人也穿著傳統長衣,下身搭配不同顏色的紗裙,或是牛仔褲和靴子,既可以突顯自身獨特性又兼具時下盛行的「混搭」風格。

 

「排灣族在傳統服飾的穿著,有我們自己的『流行』。」阮志軍笑說,他觀察到近年原住民對族群認同意識提升,以及教會鼓勵族人穿族服上教會等因素,排灣族各年齡層穿傳統服飾的比例都有顯著成長,「特別是年輕世代對族群認同度相當高,他們會穿上族服展現自我認同,並藉由族服的獨特性打造出個性化風格。」

 

有感於傳統文化延續的窠臼,排灣族青年阮志軍發揮巧思, 將西方元素與族群圖紋相融成美麗的長洋裝,吸引許多非原住民的目光。

 

屏東Only

開發圖紋印花時裝

 

阮志軍拿起櫥窗中無袖剪裁的連身洋裝,黑色緞帶勾勒出腰身曲線,顏色亮麗的印花布料描繪著意象化的蝴蝶圖紋,顯得大方雅致。這件融合排灣族圖紋及西方設計元素的洋裝,受到許多遊客喜愛,「我發現進來要求試穿並下訂的幾乎都是漢人。」

 

工作室主力以傳統服飾為主,但同時也設計融合傳統圖紋的時裝。3年前,阮志軍將北排與魯凱族共有的蝴蝶圖紋設計成為印花布料,提供客戶製作成服裝、包袋、傢飾品,藉此開拓市場發展。為了展示這塊印花布料多功能用途,他也將布料設計成一套連身洋裝。

 

2019年底,阮志軍進駐屏東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成立「青島巴叁」展示空間。他將當初設計的連身洋裝作為櫥窗展示,出乎意料地吸引到不少非原住民遊客進來參訪,體現了「屏東Only」的在地獨特性。受到多方肯定,讓阮志軍看見時裝市場潛能,激勵他繼續開發印花時裝領域,「這也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讓圖紋運用打破『民族風』與『族群』框架,更貼近大眾生活。」

 

從盛裝、常裝到現下流行的時裝,阮志軍都能根據不同的剪裁設計,融入排灣族的圖紋元素。

 

推出半成品繡片

延續族群文化

 

阮志軍未曾忽略文化傳承的急迫性,他針對不同地域的排灣族群,開發屬於當地圖紋的半成品繡片,讓客戶能自行DIY在包袋服飾上。阮志軍坦言,他也曾遭人質疑,認為將機繡繡片商品化,會導致「沒人要手工繡傳統圖紋」;但他認為,排灣族傳統手工織繡技藝因為費時耗工,已面臨失傳危機,如今當務之急是要記錄不同地域的圖紋樣式,讓後代子孫能藉此了解族群的圖紋脈絡。

 

文化傳承不能僅靠使命支撐,以商品化方式普及、注入創新能量,才能延續文化生命力。「我屬於南排族群,並非排灣族主流文化,我也會擔心一旦技藝失傳或市場太小,最後沒人做得出南排的服飾圖紋,只能用其他族群圖紋代替,後代就再也認不得我們的文化了。」即使穿上族服,阮志軍還是存有難以言喻的彆扭,但談到要推廣及傳承傳統服飾,他眉眼間始終流露著無比的堅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