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茅草屋頂必須整齊地由下往上一層層鋪放,對細節講究的安都蘭,即使是看不見的最下層茅草,同樣也修剪得井然有序。

 

當現代的鐵皮、水泥,漸漸取代傳統部落裡的石板、竹屋,64歲卑南族人安都蘭,卻花了8年時間,用雙手一點一滴地築起迷你版傳統家屋及少年會所「達古範」。今年,他將帶著這兩棟模型屋,挑戰Pulima藝術獎和臺灣工藝競賽。

 

來到安都蘭的家,還沒看到模型屋本體,就先聞到滿室充盈的竹香與茅草香。過去從來沒有做過模型屋、甚至沒有學過手工藝的他,現在只要提起手作模型屋,不僅話語熱切,眼神還會閃著光芒,「以前我還沒有對哪一件事這麼熱愛!」安都蘭笑著說。

 

迷你家屋

還原傳統部落生活

 

從門外漢到栽入模型屋世界,如此戲劇化的轉變要從2012年一場打賭說起。安都蘭擔任原民台採訪公務車駕駛已有十年之久,有天時任台長的馬紹,在車上播了原住民歌手巴奈的歌;馬紹特意問安都蘭,這低沉嗓音是男生還是女生?兩人相賭,輸家要請一罐啤酒。

 

結果安都蘭輸了,但他卻提議將賭注換成模型屋,原因是有次他跟著記者去採訪,看到魯凱族人手工打造的石板屋模型,精緻模樣讓他想起家鄉──知本卡地布部落的美麗老屋。「本來想做一個小小的房子就好,但後來覺得要做就做好一點,我跟台長說你要等我,結果一等就等了3年。」回憶起往事,安都蘭揚起了微笑。 

 

他利用平日工作之餘,慢慢打造出臥房、廚房、茅房和柴房4個空間,組合起來的家屋面積約一平方公尺大小。迷你家屋像是一個寫實的袖珍世界,讓人不禁遙想族人踩著碎石地板,推開木門在裡頭生活的模樣。

 

主臥房裡細細編織的草蓆,是睡覺時的床鋪;進到廚房,以小巧石頭堆砌而成的石板爐灶,模樣可愛,一旁擺著用短木頭削成的備用木柴堆。就連茅草屋頂、泥土牆和竹屋架構也都完全復刻、百分百還原。

 

不論是拉門、繫結、支撐的主結構,可以看出安都蘭對傳承傳統建築的堅持,每一環節都不容輕忽。

 

再現「達古範」

連內裝也講究

 

完成家屋後,安都蘭又花了2年時間蒐集資料,在2017年前開工製作第二棟房子,也就是卑南族現已幾乎消逝的少年會所「達古範」。傳統卑南文化有嚴格的男子教育養成制度,男孩在12歲前先進入少年會所「達古範」,培養膽識與戰鬥技能,接著再進入青年會所「巴拉冠」訓練,直至成年、成家。

 

拔地而起的達古範,是由一根根交錯的圓木柱或粗竹桿支撐的干欄式建築,可避免少年遭受猛獸或敵人襲擊。主屋以竹籬環繞圍成圓形,上頭則覆蓋著傘狀茅草屋頂。

 

達古範模型屋長寬尺寸達110公分,安都蘭不僅細心還原外貌,就連內裝也很講究。當視線從底下竹梯而上,在出入口的地方驚喜發現了防止小孩掉落的欄杆設計,沿著牆面則擺放一張張小巧長椅;屋裡柴火堆上,還有一個迷你層架,可把肉乾或食物放在上面烘烤。

 

為了追求逼真,安都蘭連小細節也不放過。定睛一看,柴火堆上有些微焦黑痕跡,是安都蘭以火燒打造出的擬真效果;木造結構映出古老色澤,則是使用染色劑調色。安都蘭開朗地說:「想著要做跟真的一樣,就這樣越做興致越高!」

 

只要稍有空閒,安都蘭便會待在家沉浸於手作模型的世界。他預計年中帶著即將完工的達古範參賽,讓更多人認識原住民的建築文化。

 

出門隨身攜帶工具

不放過任何關鍵材料

 

卑南族因漢化較早,傳統建築幾乎已消失殆盡,懂得如何建造的長輩也寥寥無幾。這些年,安都蘭都是一邊摸索、一邊學習,而最有用的方法就是實際親臨現場,觀察部落建築結構。

 

他趁著出車採訪的機會,8年來走訪全臺上百個部落;每到訪一處,安都蘭便仔細觀察建築結構與細節,再拍照記錄,並向當地耆老請教。像是鄒族的茅草集會所「庫巴」、泰雅族的半穴居等快要消逝的傳統建築,安都蘭都視為珍貴寶藏,「雖然不是卑南族建築,但原住民族裡有很多雷同的工法可以借用。」除了實地臨摹,安都蘭也會參考書籍資料和老照片,他的電腦、手機裡就存有滿滿資料素材,手機桌布更是達古範的黑白照片。

 

當開始下手製作,材料的應用最為關鍵。傳統卑南建築,以木為梁柱,竹為壁柱,屋頂再以茅草覆蓋。安都蘭出門隨身攜帶短刀跟鋸子,只要在山上或路邊看到適合的木頭或竹子就砍下備用,偶爾也會到河床撿小石頭。「不管做什麼東西,第一個重點就要想到它的材質,」安都蘭說:「而我是隨時採集!」

 

在選擇材料時,安都蘭會考量到韌性、硬度跟耐性而適時替換。比如傳統卑南建築使用的木材是九芎樹,但容易有蛀蟲,以前部落會在屋裡生火驅蟲、讓房子保持乾燥,但模型屋無法生火,安都蘭就把木材改為較不易有蛀蟲的七里香。

 

材料收集好後,下一步便是陰乾,材料才能長期存放。像木頭和竹子要放兩、三個月,茅草甚至要長達半年,這也是製作模型屋耗時的主因。

 

在摸索手作的過程,安都蘭漸漸找出適合的工具,就連短刀刀鞘也是安都蘭的手工製品。

 

努力鑽研

還原傳統工法

 

製作房子需要什麼工法,安都蘭就會認真去學。原先他不會編織、削籐皮,於是他慢慢練習,整整削了兩個月,最後竟能把一條約兩公分寬的粗藤皮,削成只有1.5公厘寬的細繩。「只要你有興趣就會一直往裡面鑽。」安都蘭指著藤皮解釋,做模型屋最重要的就是主架構的組合,藤皮繫結要越繃越緊,否則一搖晃就會撐不住。

 

解釋完主結構作法,安都蘭接著說明泥土牆壁製作重點:「要先用短草拌入泥土,再將牆面空隙補滿,這樣做是為了確保泥土如果乾掉斷裂,也不會直接掉下來,因為還有草的纖維撐著。」但批土過程無法一次到位,安都蘭前前後後抹了3次,才達到需要的厚度和平滑度。

 

回憶起自己七、八歲時,親朋好友正在蓋傳統家屋,那時用同樣富含纖維的牛大便混合泥土,安都蘭笑說:「我還去幫忙踩過泥土!」即使現在部落裡已看不到傳統家屋,但安都蘭還是憑著記憶,還原家屋的製作方式。

 

卑南族家屋為安都蘭第一份作品,採用的原料以及環境外觀皆復刻傳統,讓人不禁在模型世界裡徜徉,想像祖先在裡頭生活的模樣。

 

不只是手作模型

更要重建卑南建築

 

因為沒有實際房子可供參考,安都蘭常常因為比例不對,做了又拆、拆了又做。比如竹子的竹節不合模型屋尺寸,只好拆下全部改短;達古範5層茅草屋頂,編得太密、太厚都不行,光是綁茅草就花了半年的時間。

 

安都蘭全心投入模型屋的製作,如果放假在家,甚至可以整整做上一天。他不只鑽研卑南族建築,更已計畫好要再做6棟模型屋,包含泰雅族半穴居、蘭嶼地下屋,以及鄒族庫巴等。安都蘭打算在退休後,回到部落蓋一棟真正的達古範,開放給大家體驗參觀。「會請年輕族人一起參與蓋屋,希望傳承傳統。」安都蘭說,等到6棟模型屋完成後,還要在部落裡辦小型展覽,讓更多人感受原住民建築之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