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時祭儀是原住民族群文化傳承的核心,政府在2006年正式將歲時祭儀增列為國定假日,具法定原住民身分者可以在祭儀期間放假1天。但是對族人而言,1天的祭儀假真的夠嗎?

 

歲時祭儀假

怎麼來的?

 

現代假日(Holiday)的概念源自歐洲宗教,如聖誕節、復活節等。近代民族國家成形後,國家依據政治與民俗等性質,制定可放假的紀念日,藉此塑造群眾的集體記憶與意識型態。而歲時祭儀假屬於民俗節日類型,代表某族群生活經驗的累積,形成擁有文化意義的民俗活動,有助於形塑族群認同。

 

臺灣為彰顯多元族群的特色與平等理念,政府修訂〈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4條,增設「原住民族歲時祭儀」為民俗節日。自2006年起,具法定16族原住民身分者,得於所屬族群的歲時祭儀放假1日。

 

歲時祭儀假

怎麼放?

 

參考原住民族委員會每年公布的「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期」,族人可在此期間選1天放假,並準備戶口名簿或可證明身分文件向雇主申請。

 

 歲時祭儀假為有薪假,若雇主不准假則須依規定支付加班費。

 雇主准假,族人訂好車票準備返鄉。

 

只有1天的歲時祭儀假,

夠嗎?

 

依照〈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第4條規定,法定民俗節日除了原住民族歲時祭儀,還包括春節、民族掃墓節、端午節、中秋節、農曆除夕,僅有春節放3日假,其餘均為1日。上述節日皆為漢人傳統的民俗活動,每年總計至少放7日,遠超過僅有1日假期的原住民族。

 

事實上,目前有大量原住民人口離鄉至都市打拚,返鄉參與祭儀往往舟車勞頓,光是來回車程至少耗時2日。況且各族群祭儀形式不一,需要大量前置工作,而僅有1天的假日讓族人疲於奔命,難以參與事前準備事宜。

 

此外,原民會公布的「原住民族歲時祭儀放假日期」,為族人向雇主請假的參考區間,但各部落舉辦祭儀的時間不盡相同,放假日期無法全面涵蓋各部落的祭儀時間,許多族人在請假時還需要另行出示海報、邀請函等相關證明,甚至有可能出現雇主刁難、不准假的情形。

 

未完整考量原住民族的文化特色,也讓祭儀假的初衷與成效難以彰顯。原住民族群年度重要祭儀可能不只1項,但政府頒布的放假日期,16族群皆只有1項祭儀得以放假。像是在排灣族文化中,與收穫祭意義同等重要的maljeveq迎靈祭,便不在祭儀假的表列之中。

歲時祭儀因現實而簡化

文化傳承面臨危機

 

近年來休閒文化日盛,假日「出遊」的意義漸漸與「紀念」的用意並駕其驅。但對於受到現代文化衝擊劇烈的原住民族而言,歲時祭儀不是放假休息、出遊玩耍的假日,也非盛裝出席、跳舞、唱歌的嘉年華,而是如何藉由一代傳承一代的祭儀,體現族群生活方式、知識、信仰與倫理規範的價值。

 

例如阿美族奇美部落舉辦捕魚祭的前1個月,需仰賴年齡階級制度中的青年階層砍木材、採割魚藤等工作,但在部落年輕人大多外出工作的情況下,事前準備的人力吃緊,不僅年齡階級制度的傳統受到考驗,部落內也開始浮現因人力不足而考慮停止舉辦捕魚祭的聲浪。

 

為了讓族人有充足的時間返鄉參與祭儀,許多部落會配合1日假期,將祭儀舉辦的天數縮短為1天或半天,簡化傳統的儀式;也有些族人因定居都市,後代與部落的連結慢慢淡化,可能因現行機制的「放╱請假不便」,導致減少回部落參與祭儀的次數,無形中加劇部落文化的傳承危機。

其他國家

怎麼放歲時祭儀假

 

與臺灣同樣屬於多族群國家的馬來西亞,在假日上分為全國公共假日,以及聯邦直轄區與各州政府自訂頒布的公共假日。全國性假日包含境內3大族群的傳統民俗節日,例如農曆新年(華人)、屠妖節(印度族群,砂勞越州除外)、回曆新年(馬來族群)等;而各州政府訂定境內民俗假日,則有沙巴州卡達山杜順族的豐收節、砂勞越州伊班、烏魯、必達由族群的達雅節等。

 

國定假日的制定與形式,是多族群國家必然面臨的課題,如何在經濟社會發展、族群平等、文化傳承間取得平衡,並給予族人更友善的環境,需要主政者審慎思考。

 


參考資料:
陳賢義(2017年6月21日)| 原住民可在祭典期擇1日休 原民議員:太短了。自由時報,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 breakingnews/2107055。
邱韻芳 | 從木船拉縴、竹筏到文化泛舟。芭樂人類學,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5111。 
蔣國雄分享奇美部落年齡階級制度訪談(2020年4月26日)|採訪者:梁雯晶。
薛佩玉(2004)| 台灣1950~2004年國定假日的社會學分析。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論文,未出版,高雄。
彭成毅 | 吉隆坡,一座見證五種宗教共存的多元城市。故事,https://storystudio.tw/article/gushi/5-religion-in-malaysi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