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亞洲對多元性別最為友善的國家,但整體而言,原住民社會的性別意識仍偏向二元概念。在西方國家,原住民擁有酷兒性別的傳統,卻受強勢的白人價值觀取代,而原住民酷兒更經常面臨承擔族群傳統與活出真實自我的兩難。透過7部影像介紹,我們跨越時空、國界,看見全球原住民酷兒的共通處境。

擁有男女特質的人...

《Two Spirit People》(1991)

此紀錄短片訪談多位原住民文人和學者,解析北美原住民傳統文化中具有男女特質的性別角色「berdache」,即英文所述的「雙靈者」(Two-Spirt people)。 berdache一詞源自波斯,最早歐洲殖民者遇見美洲原住民時,因無法理解具有雙性特質的人,故以此稱呼;berdache原意是服務男性的男性奴,將雙靈者污名化。

北美原住民包含阿帕契(Apache)、Sahaptan、Northern Piqua 、Great Basin 、Zuni等族群、部落,都擁有雙靈者的文化。雙靈者並不等同於西方概念中的同志,因?雙靈者是源自性別角色的選擇,而非性傾向。例如一名較具陽剛特質的女子,能承襲男性角色活動,如打獵等;而較為陰柔的男性,則從事家戶工作,例如鞣製皮革、編織等工藝。對美洲原住民來說,男女性別構成一個圓,並非僵固在直線兩端,而雙靈者文化卻在殖民時代被抹煞,受強勢的歐洲性別二元思維取代。如今透過美國原住民同志運動與相關族群文化運動,試圖讓雙靈者文化復甦。

 

男女之外的「在中間」性別...

《跨性夏威夷》(Kumu Hina,2014)

除了男女兩性,夏威夷族傳統文化還具有同時包含男女特質的第三種性別,稱為「mahu」,意即「在中間」。mahu在族群中是治療師和老師的身分,肩負文化傳承的使命。本片主角Hina是呼拉舞和吟唱的老師,他除了是mahu,也是一位由男轉換為女的跨性別者,並和一位東加男性相愛結婚。另一位六年級女孩是Hina的學生,他對自己mahu的身分有強烈的意識並引以為傲,中性的氣質讓同學直接視他為男孩;他母親則毫不介意,因為母親認為女兒即為女孩。

在美國強勢統治下,mahu與整個夏威夷族傳統曾經被徹底打壓。本片透過記錄這兩位不同世代的mahu,看見夏威夷族傳統如何在美國文化夾擊下重新復燃。而當mahu的傳統逐漸復興後,他們又會怎麼看待酷兒和跨性別者?二元以外的性傾向,是否能為當代夏威夷族接受?

 

留下或離開似一場幻境...

《The Business of Fancydancing》(2002)

薛曼‧亞歷斯 (Sherman Alexie)是當代美國重要原住民作家,本片由他改編同名書籍並執導,講述美洲原住民在白人社會裡的處境。主角Seymour是一名詩人,來自斯波坎(Spokane)原住民保留區,並擁有一位白人男友。他以原住民書寫獲得名聲,但卻已離家近十年,家鄉的一切是他內心最大的掙扎與矛盾,直到最好的朋友過世,他被迫返家、再次面對。

片中講述原住民的處境舉世皆然,族群傳統受殖民者打壓限縮,成了經濟、文化弱勢的一群。Seymour貌似光鮮亮麗,卻遭家鄉友人視為對他者獻媚的小丑與自私的叛徒;而他的同志身分亦聚焦在族群矛盾上,如他的白人男友在兩人初見時問道:「你是華人?墨西哥人?還是某個島國的人?還是什麼東西?」呈現白人對黑頭髮、黃皮膚的刻板想像。片名幻舞(fancydancing)是美洲原住民的傳統舞蹈,全片在過去、現在、回憶中交錯剪輯,以魔幻手法穿插數個幻舞片段,影像敘事風格強烈。

 

雙靈者的暗黑青春...

《Fire Song》(2015)

本片靈感來自導演自身成長經驗,講述加拿大酷兒原住民(即雙靈者,Two-Spirit people)面臨到的晦澀青春期。主角是一名雙性戀,就在他即將啟程離開生長的原住民社區到城市讀大學,和秘密男友一起迎向自由時,妹妹自殺了,媽媽因而崩潰。他在責任和夢想間擺盪,盡可能取得平衡,但終將面臨抉擇。

加拿大籍導演本身有克里族(Cree)、梅蒂人(M?tis)和丹麥血統,他藉由鏡頭欲讓觀眾看見青少年自殺問題,以及性別議題在原住民社群裡的情況。本身也是酷兒的導演,並沒有很喜歡「雙靈者」這個詞彙,他認為使用這個詞指稱自己,還是太過強調二元性。他提到,對許多加拿大原住民酷兒來說,尤其是成長在基督教社群的人,現今仍然缺乏一個安全的出櫃環境。

 

在自我與族群之間...

《Kawa》(2015)

在誠實面對自己與扛起族群傳統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本片主角是紐西蘭毛利人Kawa,擁有穩定的白領工作及家庭關係,看似過著令人羨慕的生活,實際上卻和家人分居,因為他暗地與一位男友交往,但家人對此毫無所悉,而分居狀態也讓家庭陷入緊繃。年歲已大的父親,要將家族領袖職責交棒給Kawa,他再度選擇承擔這份責任與榮耀,捨棄真實的自我。但Kawa長年壓抑的性傾向再也無法抑制,終於鼓起勇氣向妻子、孩子與家族出櫃。

在毛利人對祖訓傳統的維護下,Kawa的出櫃遭遇家人無情的批判,甚至被逐出家族。導演以不煽情的台詞和樸實的影像呈現衝突,讓觀眾承受切實且無盡的心酸。Kawa沒有錯,家人的憤怒也沒有錯;為了維繫傳統、承擔責任而犧牲自我度過大半輩子的Kawa,出櫃後卻被冠上「自私」的批評,顯得諷刺。然而,作為一個家族領袖,膽敢坦承真實的自己,也彰顯出他大無畏的勇氣。

 

對於「我是誰?」的探問...

《他和他的心旅程》(2017)

一段不同國家、種族與性傾向的跨界友情,映照出性別的難題。在臺北生活的泰雅族Jerry毫不避諱自己的同志身分,但大方的他一提到家鄉卻顯得沉重。為了族人而學醫,Jerry總有一天得回到部落成為領袖,然而部落性別觀念傳統保守,尤其媽媽是名基督徒,讓他難以出櫃,更害怕回去面對一切。他不禁自問,這樣的自己還算原住民嗎?而來自菲律賓的異性戀Alex,看似對一切毫不在乎,女友懷孕也無動於衷,對外總說爸媽已過世,但其實父母早已拋棄年幼的他各自另組家庭,他內心卻始終掛念住在臺灣的母親。Alex總想著,「我誰家的小孩都不是,那我到底是誰?」在臺北相遇的Jerry與Alex結為好友,安慰彼此在家庭和自我認同中的掙扎與傷口。

本片由臺灣和菲律賓共同出品,菲律賓導演嘗試以友情而非愛情為同志片的切入點,令人耳目一新。

 

變性的我,能被家人和部落接納嗎?

《阿莉芙》(2017)

此部國片罕見以原住民跨性別和變性為主題,講述出身部落領袖家族的排灣族青年阿利夫,一心想變性成女性;以跨性別姿態在都市穿梭的阿利夫,認識了女同志T室友、經營扮裝酒吧的變性老闆娘雪莉,以及瞞著女友私下參與變裝演出的木訥公務員克里斯。這群性少數族群在感情與家庭間,交織出情愛與認同議題。而排灣族領袖雖不拘性別,但阿利夫又該如何讓傳統的父親,接受自己轉變為阿莉芙的性別認同?

本片改編自《王子下山》,為屏東排灣族長老之子的真人真事。雖然電影在部分原住民內容,受到翻譯不夠精確的批評,卻不減試圖衝撞原住民保守文化的企圖。正如排灣族語adju,原是女性好友間的稱呼,但在近代逐漸成為部落中酷兒的代名詞,對應本片結尾,相信臺灣原住民社會正逐漸步入嶄新的性別多元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