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抗的不是現在的主流社會,而是過去歷史曾經對我們留下的傷害。」

彷若潤物細無聲,在推動原住民族健康議題的道路上,怡懋.蘇米一直用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篤定前行。

 

「怡懋,我真的好痛。」

當躺在床上的男性族人,流著淚說出這句話時,怡懋.蘇米感覺心都被擰在一起。

 

這位男性族人是太魯閣族的建築板模工,因為長期職業傷害積累而開刀替換髖關節。但為了維持家計,他在術後沒多久便繼續工作,導致髖關節滑脫必須再度住院開刀,術後醫護人員卻沒有給予他足夠的止痛劑,「我才剛開完刀,為什麼他們說因為我喝酒,所以不給我止痛劑?」

 

面對族人的不解,怡懋發現他也無法找到理由,說服族人與自己──為什麼身為病患,卻要因為族群身分的差異,承受這樣的劇痛?

 

 

受歧視的經驗

孕育族群意識

 

父親是漢人,母親是太魯閣族人的怡懋,自小跟著父母居住在撒奇萊雅族與漢人混居的花蓮縣國福里。混居的生活環境,讓外貌輪廓較深遂的他,自小就感受到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差別對待。「番仔囝仔,你不要來我們這邊玩!」當怡懋找漢人朋友玩時,大人不友善及驅趕的話語,至今仍會在他腦海裡浮現。而這些不愉快的經驗,開始在他懵懂的心中埋下族群意識的種子。

 

為了減輕家庭負擔,怡懋升學時選擇就讀護理專科學校,畢業後也順利進入醫院擔任護理師。在臨床工作的過程,他看見醫療體系裡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歧視的現象。

 

他舉例,醫護人員會認為原住民病患有飲酒、抽菸、嚼檳榔等習慣,「他們會先入為主認為即便給予止痛藥,也不會有好的止痛效果,甚至低估疼痛的程度、忽視族人苦痛的感受。」 

 

像是前述的男性族人在開刀後,曾試圖向護理師表達身體的疼痛,卻聽到他們說:「你要忍耐啊!你一定是因為之前喝酒喝太多才會忍受不了。」

 

 

文化敏感度不足

弱勢悲劇一再被複製

 

除了醫療上的刻板印象,原住民多為社會經濟弱勢,當家庭主要經濟支柱病倒,往往需要醫院啟動社工系統介入援助。

 

那位流著淚跟怡懋說疼痛到受不了的族人,有個同為建築工人的哥哥也因相同原因入院開刀。但相較於弟弟的家庭仍能給予支持及照顧,他在住院後太太即離家出走,不僅丟下年幼的孩子,他也因無人照顧導致皮膚感染。「但當時的醫護人員完全沒有文化安全觀念,未意識到這樣的家庭需要社工介入幫忙。」怡懋說,哥哥最後反覆高燒不退,因為敗血症而離世。

 

「人生病怎麼會跟族群身分有必然的關係?為什麼原住民在醫療體系也要被分類?」從小就累積在怡懋心中的疑惑越來越大。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歧視,導致弱勢悲劇一再複製,無法翻轉。

 

於是,怡懋在2001年決定回校園進修,就讀慈濟大學原住民健康研究所,希望能藉此解答心中的困惑。

 

 

導入文化照顧觀念

給予最適切的照護

 

當時臺灣醫療、社工相關科系,對原住民族健康多專注於降低疾病、提升平均餘命、基因研究等層面,很少涉及文化安全、社會決定因素、文化照顧等觀念,導致原住民族在社會經濟與醫療體系同樣身處弱勢。

 

「我們要透過教育,有系統地培養專業工作者具備足夠的文化敏感度,才能解決原住民族在醫療及健康照護體系中遇到的問題。」從原住民健康研究所、醫學科學研究所一路進修,怡懋不僅是太魯閣族第一位博士,也確立此後積極導入原住民族文化照顧觀念的目標。

 

文化照顧

指專業照顧人員具備理解不同族群背景文化的能力,如語言、習俗、飲食、社經狀況等,並在此知識能力脈絡下,給予個案最適切的照護。
 

 

2013年,原住民族委員會首次舉辦「原住民族國政會議」。在衛生福利議題中,由怡懋負責召集人員並擬定「建構文化內涵之健康環境」子題,首度在政策篇章中提出「文化照顧」的概念。

 

這也間接促使原民會在2014年將「原住民部落老人日間關懷站」,更名為「文化健康站」。怡懋承接文健站的教育訓練工作,跑遍全臺灣八十多個部落,培育文化照顧的觀念。

 

「如何將傳統飲食、技藝、語言、服飾等文化元素融入照護模式,是文化照顧概念很重要的一環。」例如導入部落傳統特色:繪制部落地圖、編織傳統背袋、魚簍生活用具等,喚起長輩過往生活記憶,並與文化脈絡產生連結,便能達到延緩失能的目的。

 

由怡懋創立並擔任理事長的臺灣跨文化健康照護學會,在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的支持下,於2019年培訓出臺灣首批「原住民族部落延緩失能種子教師」近60名。他期待種子教師的機制,能讓文化照顧的觀念更加落實。

 

 

通過《原健法》

消弭健康不平等

 

原住民族相較於全體國民的健康餘命,雖已從16歲縮短至8.2歲,但近十歲的差距,說明相關政策仍有很多需要改善之處。

 

其中最迫切的便是推動牽涉原住民族基本健康權、生命權的《原住民族健康法》儘速通過。《原健法》關係到人才培育機制、文化照顧模式、文化安全觀念、經費來源、原住民族健康資料、各縣市政府設置專責機構等細節,是真正可以落實原住民族健康照護的基本法案。

 

「我們期待這部延宕10年的法案,可以先進入討論再滾動式修正,只有訂定法律才能從法理捍衛我們的權利。」怡懋溫柔而堅定地說道。

 

推動原住民族健康議題近二十年,怡懋始終秉持著柔軟且不卑不亢的態度,尋求與主流社會溝通對話的機會。「有些族人覺得我太鴿派,應該要更激進憤怒一點。」但怡懋笑著表示,唯有與主流社會建立溝通渠道,才能消除族群身分造成的健康不平等,弭平歷史對原住民族造成的殖民傷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