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是繼1990年野百合運動後,臺灣最大規模的抗爭運動。這場抗議行動,除了展現學生、青年的影響力,也代表社群媒體和網路科技在凝聚社運人際網絡及推展論述上,扮演極重要的角色。當智慧型手機問世、臉書平臺興起,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降臨,年輕人搞社會運動的行動模式,每一步都讓你料想不到!

 

網路、筆電、智慧型手機!:隨時隨地發布消息,讓你猝不及防

隨著智慧型手機問世,2010年後網際網路也越來越普及,透過手機不論何時都能取得資訊,更能隨時傳遞訊息。資訊流通的工具,轉變了整個世代的思維,也改變社會運動的行動策略與路徑。

 

有了手機與筆電在手,一通電話、一封訊息、一張照片或是一篇報導,都能成為抗議者的籌碼。抗爭的同時,抗議者既能拿起手機拍照、記錄現場,也能實況轉播、報導現場狀況,並在各類媒體平臺發布新聞資訊,串聯不同社群協助,掀起網路公民參與抗議的另一種公共實踐。

 

Facebook臉書:粉絲、好友隨時響應

臉書在2008年進入臺灣,「按讚」的功能風靡一時,讓老中青三代都沉迷。此外,臉書還有粉絲專頁、地標打卡、活動、用「@」標記朋友等功能,不論你去到哪、做什麼、想邀請誰參加,都能在臉書發布並收到回應、引起回響,一呼百應的效果,讓少數人也能發起快閃抗議活動。

 

除了社交,臉書也具有部落格的特性,能夠讓你長篇大論。許多年輕人會在粉絲專頁或社團裡撰寫心得長文,有系統地發表論述,讓受眾有時間消化資訊,再不斷分享、轉傳,擴大影響力。

 

Instagram限時動態:旋風式創造焦點

「只剩老人在用臉書,年輕人都玩IG!」自從IG推出「限時動態」功能,每則只會留存24小時,且只能觀看10幾秒的圖像,便成功擄獲年輕人的心。年輕人會在限時動態記錄當下的心情或情境,透過每個受眾層層轉傳,再加上個人的想法與評語,這種即時動態訊息的呈現,更能幫助議題快速宣傳、擴散。

 

迷因、梗圖:二次創作洗腦你

講到「黑人問號」、「我就爛」,腦中是否馬上浮出畫面?搞笑、反諷的迷因和梗圖是網路新興的潮流,各類型的迷因社團大量崛起,尤其政治迷因更是青年的新寵,強力滲入社群網路,間接提升大眾對政治的關心。只要迷因圖做得好,就能引起他人分享或再創改圖,極小的成本便能傳遞立場與思想,是現代網路社會的資訊作戰方式。

 

大頭貼特效框:套用、表態、跟上時事

從臉書興起的大頭貼特效框,讓使用者自己設計相框圖像,受眾第一眼就能看出你對某一事件的態度。最重要的是,大頭貼特效框還能開放給其他用戶或粉絲團套用,既能向外發聲、表明自己的立場,也能藉此吸引更多人響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