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3

故鄉的味道與餐桌上的認同

插畫/林家棟

食物, 不只是填飽肚子的工具, 更是連結文化認同與生活記憶的軌跡。 我們在料理中傳承精神, 也找到屬於我們的飲食文化。

2019-11-16

不只是「漢化」這麼簡單 臺灣平埔的原住民族群

文/Muni Druluan 溫馨 插圖/黃鼻子

帝國主義帶來的殖民跟侵略思維,在歷史上被淡化為外交角力;努力設法抵抗的原住民族,經歷一次次遷徙與躲藏,導致文化流散,因而遭到「漢化」,這是臺灣社會對平埔原住民族群普遍的基本認知。

2019-10-18

都市就業的生存之道

文/Savungaz Valincinan 插圖/林家棟

我的爸爸媽媽叫我去流浪 一面走一面掉眼淚 流浪到哪裡?流浪到台北 找不到我的心上人 我的心裡很難過, 找不到我的愛人 ──《流浪到台北》

2019-09-23

都市原住民 怎麼來又走向哪?

文/Hafay Nikar 插圖/林家棟

遷徙,代表人群離開原有的空間,到另一個場域展開新的生活。遷徙本身無關好壞,但卻帶有不同的意涵,也許是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是內部社會的瓦解使然。然而,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與土地高度連結,為何會展開離鄉的路途,又為何在城市定居?

2018-12-03

看見原運30年

文 / 郭柏均 圖 / 黃子明提供

在原住民族運動三十幾年的旅程中,族人在街頭上走過風風雨雨,看遍社會的矛盾與不公,也受盡鎮壓與苦痛。一幕幕的回憶與曾經,都在攝影記者黃子明的鏡頭裡,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回首從前,族人的奮勇抵抗,成就了今日後人所享。臺灣原運三十年,我們還未到達終點。

2018-11-08

白晝之王 大肚邦聯的榮光

文/陳以箴 插圖/James Lee

被荷蘭人稱為「白晝之王」的大肚邦聯,是曾經威震中臺灣的跨部落邦聯勢力。他們登高一呼,號召族裔,奮力抵抗荷蘭、鄭氏、清朝等外來勢力的入侵,最後雖以失敗作結,但大肚邦聯的傳奇,仍隱藏在現代臺灣人的血脈與記憶中,等待著歷史憶起「我們未曾消失」。

2018-09-29

神話與禁忌 神聖的秩序的形成

文/CH LEE 插畫/林家棟

在臺灣原住民族神話及口傳文學中的「禁忌」,根源於先人生活中發生的異象,流露出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抑或是為對鬼神的恐懼,並在原住民族社會中扮演著無形的約束與禁忌......

2018-12-03

從體制外走入體制內 原住民在傳播媒體上的步步實踐

文/凃心怡 插圖/林家棟

一九八○年代, 原住民族運動遍地開花, 族人為了不再被主流媒體 以刻板印象扭曲呈現, 提出運用自有的傳播媒體以集結力量。 然而,翻轉社會階序並不容易, 遲至二十五年之後, 這個夢想 才隨著原住民族電視台開台, 達到階段性的目標。

2018-11-08

邦聯之後 平埔族群大遷徙

文/CH LEE 插圖/林家棟

由平埔族群組成,跨族群、語區的大肚邦聯,曾為中部勢力威震一時的霸主。17世紀初,外來勢力踏海而來,位於西半部的平埔族群首當其衝,在多次的武力交鋒及政策逐漸進逼之下,大肚邦聯瓦解,平埔族群也因此展開了大遷徙。

2018-09-29

他們,書寫神話

文/鍾智誠 插圖/James Lee

臺灣原住民族因為沒有自己的文字,各族之間透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才得以保留先人的神話傳說。直到1887年,英國人泰勒以英文發表其採集的臺灣原住民族故事,才開啟以文本記錄原住民族神話的序章。

2018-09-29

神話ㄚ噠汪 | 傳奇人物身世大解密

文/郭柏均 插圖/James Lee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發問了,我就大發慈悲的告訴你」,神話故事裡最不可或缺的,就是那些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作為撐起原住民信仰的靈魂人物,他們的來歷與要害,你不可不知!

2018-12-04

唱出島國原聲

文/達卡鬧 圖/林家棟

1980~1990 傳統的餘暉中,用力地給他唱 這個年代還停留在戒嚴時期「山地同胞」的刻板印象,山地運動風起雲湧,加上民歌強調「自己的歌,自己來唱」的自主風格,原住民音樂是多元並茂的發展。有的具有山地同胞身分的歌手,紛紛進入主流市場尋求明星夢,一些山地知識份子也寫下了抗議和鄉愁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