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03

o ili am ya mapikepkep jiaten aka no ineynapo ta no kokoa 部落是連結我們與祖先的臍帶

2022 Issue 37 發行人的話

部落是原住民孩子認識自身文化最重要的場域,我們在大自然給予得天獨厚的環境中學習、成長,並從中了解祖先、土地及族人之間的緊密關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記憶,是小時候生活在沒有電力的地下屋,我們聽著老人低聲吟唱,讓黑夜、白晝決定我們的生活時序,一點一滴地孕育、提升我們對自身文化的涵養。...

2020-11-28

當代原住民族文化與性別議題──解殖民的視角

文/林津如(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我們要如何認識臺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性別議題呢?本文從現有原住民族性別文化的知識論(Epistemology)談起,探究當前性別知識的本質、起源及侷限。我希望能以「解殖民」的視角(decolonizing perspective),思考原住民族文化與性別議題,解構殖民主義加諸於原住民族性別文化的錯誤框架,尋找原住民族性別文化中的優雅與美麗,並探究性別多元觀點如何在傳承文化的同時,又重新建構原住民族的新性別關係。

2020-04-17

小米豐了 | 文化認同化為藝術實踐 展現生活與思想的蛻變

文/凃心怡 圖/羅娜霖卡夫的家、沙力浪、傳源文化藝術團、冉而山劇場、林紹傑、林纓、甘柏駒、羅智輝、羽.擊舞藝術提供

文化的豐富性不只體現於生活方式,表演工具的多樣化,更是展現族群特色的利器。10位原住民藝術工作者以歌唱、詩作、樂舞、劇場、裝置、動畫、行為藝術等,表現對生活文化的感觸,更帶動族群及大眾對原住民的認識與反思。

2019-11-15

Just Muni廣播站 深夜電台的溫馨約會

文/唐祖湘 圖/劉德媛

「平凡的生活,需要一點聲響,Just Muni,Muni all night……」寂靜深夜裡,收音機傳來輕快歌聲,搭配簡單吉他旋律,揭開《Just Muni廣播站》的序幕,用好聽的音樂與充實的原住民主題知識,陪伴夜貓族聽眾享受輕鬆自在的深夜時光。

2022-10-03

ya mriqaz suma shduu mani amafazaq ananak a shnaw 觀看他者也能更加認識自己

2022 Issue 37 編輯觀點

隨著社會氛圍改變,社會大眾對原住民生活方式產生好奇,進而走進部落;然而,學習有形、看得見的文化很簡單,理解各個族群看待生命的觀點與價值卻經常受到忽略。像是在邵族部落會有一個固定時間,無論男女老幼都會一起到山上拖木頭回部落,因為「火」是生活必需品,這項任務象徵每個人同心協力為部落共同生活投入心力。...

2020-09-16

重返肉身──原住民當代藝術中的酷兒身體與媒材政治

文/呂瑋倫(靜寂的盛典策展人)

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發展,從90年代開始,一直可見一種在材質上承啟並轉化於工藝技術的方法,出現在各族群藝術家的創作脈絡之中。其中幾個原因,包含某些族群的社會型態,工藝技術的傳承是為家族中之要事,是以他們代代相續,鋪展出一個與地緣、親緣有緊密關係的創作系譜;也有的族群擅以團體工作,在組織中以長攜幼,進入特定媒材相承相襲的系統。近10年來,我們亦可見如林介文、武玉玲等女性藝術家,透過對母輩工藝的學習,在男性的史觀與審美中補遺了女性經驗。總的來說,祖先技藝的承續,成為原住民藝術家建構自我身分認同的其一路徑,並貫穿於30年來的藝術發展之中。 然而到了2010年代,除了女性藝術家大量出現,值得注意的還有更多非典型性別、性傾向認同的年輕創作者,漸漸現身於當代藝術的舞台。本文試圖指出,他們與前述的創作方式其實保持著一種不穩定的距離,而這種距離,隱微地暗示「材質」在原住民社會裡的政治性,以及在往後更多元的創作媒材與形式中,他們騷動不安的原住民認同與性別身體。

2019-10-17

九十要有你 在空中分享最道地的文化饗宴

文/鄒明珆 圖/Alian96.3原住民族廣播電台提供、謝小明

自2019年3月起,每天晚上9點鐘,打開Alian96.3,各族群的族語主持人輪流以貼近故鄉的母語,在《九十要有你》將部落大小生活傳送到全臺灣各個角落,為聽眾帶來最原汁原味的部落文化饗宴。

2019-10-17

Pulima表演新藝站 | 作品突破框架設限 新生代創作者奔放自我

文/賴柔蒨 圖/楊仁甫

即將於2019年11月登場的Pulima表演新藝站以「奔放」為題,自2018年「Pulima藝術獎表演創作徵件競賽」入選作品中選出3件,將原本15分鐘的片段發展為完整製作。獲選者與作品分別為:幽法《aynuko》、朱克遠《semupu數》、高旻辰《粉紅色》......

2022-08-15

rako a vatvatek:mapipakatkat so pilingalingayan do ili 建立正面、深度的部落觀光經營模式

2022 Issue 36 發行人的話

面對全球化社會,部落發展觀光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越來越多人喜歡往郊區流動,享受與熱鬧擁擠的市區截然不同的氛圍與景色。這為原住民族部落帶來許多正向改變,像是提升部落經濟,或是提供外來者更深入其境的旅遊體驗,認識原住民文化的獨特與美好。然而有利必有弊,最明顯的負面影響,便是促使部落的價值觀往資本主義、商業化的方向挪移,衝擊部落原先較為純樸的狀態。 ...

2020-06-17

當代排灣族pulingau成巫儀式

文/Mamauwan包惠玲(排灣族土坂部落女巫)

排灣族的palisi(傳統宗教),隨著tjagaraws(創始祖靈)及saljemedj(祭儀創始神)而生,palisi執行者稱之為pulingau(巫師)。pulingau通常為女性,除了由神靈揀選,更需經過一連串的考驗,才得以勝任。pulingau的職責為藉助神靈授予的luqem(靈力),為人治病、神靈獻祭、消災解惡、安靈及慰靈等。 與過去相比,當代pulingau社群實踐已有很大不同,實際地位日益式微、模糊不清,更屢屢遭人質疑。事實上,早期排灣族社會,在沒有嚴謹教義、法條,僅靠道德觀念約束且醫術不健全等因素下,各部落幾乎皆以pulingau為生活中心,紛紛拜師習巫,以維持社會關係並安定人心。pulingau可說是是部落的醫護者、靈療師,也是祭儀文化守護者。

2019-09-30

Paicelen出力 鮮活犀利的原住民老故事與新時事

文/游念秀 圖/林宜賢

2019年2月,Alian96.3出現一位「高齡廣播新鮮人」,63歲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原住民族牧師馬耀谷木,擔綱新節目《Paicelen 出力》的主持人。即使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馬耀谷木依然戰戰兢兢,以阿美族語「Paicelen」作為節目名稱,藉以自我期許。

2019-09-14

小米豐了 | 讓藝術走進日常 從生活看見藝術

文/凃心怡 圖/光織屋、深活共構、謝皓成、高綵霜、伊祐.噶照、杜寒菘、林琳、達比烏蘭‧古勒勒、范志明、零捌玖文創提供

部落的記憶與生活的經驗,深刻的烙印在原住民藝術家的心中,他們在日常中看見藝術的可能,並從藝術中實踐文化的反思。光織屋、深活共構、謝皓成、高綵霜、伊祐.噶照、杜寒菘、林琳、達比烏蘭‧古勒勒、范志明、零捌玖文創,這10位藝術家取材於日常,透過藝術的呈現,展現對族群文化的認同與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