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2022-08-15
miniahala inai a thau a qbit a lalawa makin haya matunaw 族群語言力更上層樓
2022 Issue 36 編輯觀點
語言是文化內涵養成相當重要的一環。過去很多人認為語言差異,造成族群間的隔閡,但從前陣子剛結束的金曲獎頒獎典禮來看,可以發現隨著國家政策往多元族群社會的方向建構,以及共通語言——「音樂」的加乘,此隔閡不僅逐漸消弭,還造就更多族群的優秀音樂表演者、創作者,都有機會在以華語為主的國家被看見。...
閱讀全文
2020-11-28
山屋管理員 行走山林 玉山的守護者
文/凃心怡 圖/Shutterstock
他不是高山嚮導,也不是高山協作,但他要救援,固定時間也得巡山,每天24小時待命;從3,952公尺的玉山主峰,寬至北峰、西峰、東峰,乃至圓峰以下,都是他的工作轄區。他是排雲山莊的管理員──方有水。
閱讀全文
2020-04-23
原住民前進國家音樂廳!
文/陳俊斌(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近十年來,國家兩廳院幾乎每年安排至少一檔原住民團體或個人擔綱的音樂節目。例如,2019年臺灣國際藝術節(TIFA)中,來自卑南族知本部落的桑布伊,接連3天在國家戲劇院舉行演唱會。有趣的是,2018年8月,桑布伊在雲門劇場的演唱會,面對著約四百位現場觀眾,發下豪語:「明年我們一起在國家音樂廳見,好不好?」看來,登上國家音樂廳,已經成為部分原住民音樂工作者的目標了。......
閱讀全文
2018-12-05
《赤土》 跨國共製 再現全球共臨的環境隱憂
Pulima藝術節開幕表演,邀請到TAI身體劇場與澳洲跨域藝術家Carly Sheppard共同製作《赤土》。現場以多彩炫目且詭譎妖異的舞台設計與肢體動作,為觀眾帶來視覺的震撼。
閱讀全文
2018-12-05
2018Pulima藝術節 | MICAWOR!翻動藝術新能量!
文/高穗坪 圖/黃建彬、Pulima藝術節提供
在2018年11月3日的夜幕晚風中,台北當代藝術館前響起悠遠嘹亮的讚歌,在觀眾引頸期盼下,「MICAWOR翻動─2018年Pulima藝術節」正式登場!本屆Pulima藝術節將持續至2019年1月13日,以一系列精采紛陳的藝術作品與展演節目,「翻動」觀者對原住民當代藝術的想像。
閱讀全文
2018-12-04
早安!Alian 每天早晨與您空中連線
文/王道心 圖/林宜賢
「 聽眾朋友們,大家早安。我是陪您早起上班、上課的好朋友,來自阿美族的Sera Icyang。」每週一到週五早上8點鐘,打開Alian96.3收聽《早安!Alian》,主持人Sera Icyang將每天的最新消息,透過無線電波準時傳送到全臺灣各個角落。
閱讀全文
2022-06-23
rako a vatvatek:pangaktoktowan no mitarek a itetngehan 展開跨族群、跨文化的深度對話
2022 Issue 35 發行人的話
傳統文化的保存一直是每個時代、各個族群都可能面臨到的問題。過去為了協助將部落珍貴、美好的文化知識分享給年輕族人,《原視界》團隊積極深入各個角落,邀請族人訴說關於他們與部落的故事,讓下一代多一條管道認識自己家鄉的文化與故事。...
閱讀全文
2020-12-01
國歌隱含種族歧視 澳洲9歲小女生拒唱遭罰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地球圖輯隊 文/時時 圖/Shutterstock
你在唱國歌的時候,會仔細想著國歌歌詞的涵義嗎?2018年,在澳洲有一名小學生,他覺得澳洲國歌內建對原住民族的種族歧視,而決定要拒唱國歌。
閱讀全文
2020-11-28
為部落撒下綠能種子 Kakudan時光機
文/陳怡如 圖/《Kakudan時光機》提供
兩度連莊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的《Kakudan時光機》,今年11月開播全新第四季。以大膽突破的「再生能源」為主題,從部落生活經驗出發,在老祖宗的智慧和現代科學間架起橋梁。
閱讀全文
2020-09-17
原鄉的報復性觀光? 以尊重與理解創造深度旅遊體驗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在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趨緩之際,安靜許久的臺灣島嶼逐漸恢復活絡,大批的遊客在端午節連續假期除了湧入臺東,也搭船到蘭嶼與綠島,東臺灣彷彿成了媒體口中「報復性消費」的場域。然而,原鄉觀光該如何推出吸引人潮的條件,又能保有在地人的生活品質,成為值得省思的重要議題。
閱讀全文
2020-06-19
重返丹大社 橫跨中央山脈尋根故鄉
文/凃心怡 圖/《LiMA新聞世界》提供
1930年代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基於統治與管理方便的需求,強制族人移居。丹大山區的布農族人分批沿著清帝國時期開闢的關門古道,一步一步遠離家鄉。但人走了,心還在,後代的年輕族人集結成軍,這一次換他們徒步從馬遠向上走往故鄉。
閱讀全文
2019-11-15
平埔族群的未竟之路
文/Alak Akatuang 段洪坤(臺南市西拉雅族部落發展促進會總幹事)
美國歷史學家James Clifford在其著作《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中提到:「每個大洲,殖民入侵和強制同化的倖存者都在復興傳統文化,重新連接於失去的土地。他們在一個持續藐視和誤解他們的宰制性政權內奮鬥,而他們的存續本身就是一種抵抗形式」。這段話放在20年來努力做回自己的平埔族群身上,最恰當不過了。
閱讀全文
1
2
3
4
5
6
7
8
9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