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7

部落祭儀觀光化  無形文化遺產護衛與觀光的拉鋸

文/陳玉苹 插圖/Yamasaki Tatsuya 山崎達也

1990年後,文化與文化遺產觀光快速成長,占全球觀光總數40%,世界旅遊組織(UNWTO)認定此為國際觀光消費重要的項目。隨著文化觀光人口增加,旅客對品質的要求逐漸提高,「文化體驗」成了旅遊經驗中重要的元素,更傾向找尋當地文化的「真實性」與「新奇性」。 文化觀光浪潮高漲的同時,南島語族社群興起的是對文化復振的需求。由於多數南島語族社群都經歷長期的殖民過程,普遍面臨文化流失的危機,國際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03年頒布《無形文化遺產護衛公約》(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提醒全球對無形文化遺產的重視與護衛。「護衛」的定義並非單純指「保存」,而是具有使文化活化與延續的意義。無形文化遺產的活化再利用,與追求「文化本真性」而來的人潮與經濟利益,形成互相依存卻衝突的關係。

2020-04-23

災後重建的失根危機 延續原鄉文化永久屋之戰

文/陳怡如 插圖/林家棟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高達7成受災戶為原住民族。這不僅是臺灣百年來遭遇的最大複合式災變,災後迅速拍板定案的永久屋政策,也為部落生活帶來一連串不可逆的影響。 曾擔任921震災重建基金會執行長和全國民間災後重建聯盟副執行長的謝志誠指出,當災害發生後,針對災民的安置可依時間長短,分為3個月以下「臨時安置」、介於3個月到2年之間的「中繼安置」,以及2年以上的「長期安置」,安置型態分別為避難空間、組合屋和永久屋。

2019-11-28

人人都是平埔原住民?!

文/郭柏均 插圖/James Lee

在臺灣,你絕不免會聽過的都市傳說:只要你有某項特徵,你就有原住民血統喔!

2019-10-18

織布師米羕 在經緯交錯間傳承地機織布技術

文/梁雯晶 圖/蔡宗昇

今年已經71歲的米羕(Miyang),歲月在他不斷穿梭於經緯線的雙手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至今他仍然挺直背脊坐在地板上,踩著地機腳板,固定綜絖、手操梭子,打緯棒的砰砰聲強而有力,持續編織著排灣族圖紋的布匹......

2019-09-23

消弭你的偏見與歧視 別再戰族群

文/郭柏均 插圖/黃鼻子

1960至1970年代,經由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的驅使,越來越多的原住民從原鄉進到都市,社會大眾認識與接觸原住民已是習以為常之事。然而60年過去了,我們的社會做好尊重多元族群的準備了嗎?

2019-09-23

跨過距離隔閡 在都市參與部落生活

2019 Issue 24 發行人的話

當族人來到都市工作或生活時,文化衝擊是必然的。因為對環境不熟悉,生活習慣也不同,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再加上距離的隔閡,在都市沒有接觸部落文化的管道;以前來到都市生活,幾乎就等於和部落隔絕,讓族人們面臨族群和文化認同的難題,找不到歸屬感。

2019-08-28

都市青年的文化覺醒 回到部落挑起傳承重擔

文/陳怡如 圖/林靜怡

隱身花東縱谷、毗鄰秀姑巒溪的安通部落,是個典型的迷你阿美族部落。部落僅有100戶人家,自成一股幽靜氛圍,與不遠處的玉里市區形成強烈對比。一群學生的到訪,劃開了部落的寧靜。這群人就地取材,用椰子樹葉編織成美麗的頭帶,接著眾人圍起圓圈,頭帶上的菱形花紋也相接成線,不斷蔓延......

2022-12-05

巴宰的故事從這裡開始說起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傳說,巴宰族的祖先Maqiyowas自天而降,在臺灣中部平原繁衍子孫。因為一場洪水氾濫,淹沒了家園,僅有一對姊弟Savung Kaisi與Vana Kaisi逃到山上倖存下來。幾日後洪水退去,兩人在葫蘆墩(今日豐原)定居、結婚生下一對子女,姊弟將子女切成小塊,並把每一小塊都變成人。這些人四散各地繁衍後代,形成巴宰族最早的四大社群:岸裡大社Pahoropuru、朴仔籬Dyaopuru、阿里史Lalusay、烏牛欄Auran。

2022-10-05

石板環繞的舊排灣故事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舊排灣部落的道路過去是由石板階梯聯通,我們在小芋頭、月桃樹、百合花、萬壽菊的包圍中拾階而上到部落最高處──承載部落記憶的國小舊址。......

2022-08-16

獵人 最懂山的人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Wilang上山的獵徑與南澳古道前幾公里大致重疊,只是獵人上山有工作在身、需要求快,會在合適的位置下切山谷往另一座山走去。從國小三年級就在南澳山區走跳的Wilang,對山林任何一處地景故事與動植物知識都能信手拈來、滔滔不絕,可說是這片山林永遠的知己。

2022-06-24

新手入山的第一課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使用便利的工具是人之常情,但若學會野外生存的一招半式,遇到危險也能淡然處之。陳豪毅先是在家屋外教郭佩萱學習用小刀製作竹筷,接著再到海岸山脈第一高峰麻荖漏山認識山林環境及採黃藤,讓郭佩萱運用自己的雙手觸摸原住民族的傳統文化。 ...

2021-12-02

物件看現在 換我們為部落做點事

文╱郭柏均 插畫╱林家棟

「知易行難」,文化復振工作完美體現這4個字的精髓。青年返鄉不僅需要適應部落生活、學習族群文化知識,並找到與長輩打交道的方式,也必須思考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文化保存與傳承的策略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