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0-01

粉絲數最多的山岳KOL 雪羊視界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雪羊

臉書粉絲專頁擁有近10萬名粉絲的雪羊,是目前臺灣最多追蹤者的山岳領域KOL(Key Opinion Leader,在某領域能帶來影響力的人),同時也是一名山岳作家。他以文字和照片記錄臺灣山林之美,並訴說蘊藏其中的人文故事和部落歷史。

2021-07-30

在YouTube唱卡拉OK Ponay的原式Cover

文╱陳怡如 攝影╱林靜怡 照片提供╱Ponay

2020年,臺東阿美族青年Ponay在YouTube發表一系列原住民唱腔的cover(翻唱)歌曲,穿插族語、傳統歌謠和各種原住民梗,拉近原住民與觀眾的距離,頻道至今累積近370萬的觀看次數。

2021-06-22

臺灣第一個跨族群寫作計畫 沒有名字的人

文╱陳怡如 攝影╱林宜賢 照片提供╱沒有名字的人

面對平埔族群身分認同的重重迷惘與混亂,一群「沒有名字的人」決定以寫作找到答案。這是臺灣第一個跨族群的寫作計畫,也是第一本介紹平埔族群的大眾讀物,他們用文字安撫自己,也療癒他人。

2020-12-01

怡懋.蘇米 學會柔軟 才能堅定以對

文╱梁雯晶 圖╱蔡宗昇

@前言 「我們對抗的不是現在的主流社會,而是過去歷史曾經對我們留下的傷害。」 彷若潤物細無聲,在推動原住民族健康議題的道路上,怡懋.蘇米一直用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篤定前行。

2020-09-16

錯置身體的靈魂 跨性別者的生命故事

文/陳怡如 插圖/林家棟

27歲的Fuis Sao Paotawan,是一名跨性別者,男生的身體裡裝了女生的靈魂。過去,他活躍在各式性別運動場合,大學時也擔任過多場性別運動的發起者與主持人,他用自己的生命故事,為大家上了一堂性別教育課。?

2020-06-17

我們的歲時祭儀 成為只有1天的「假日」

文/梁雯晶 插圖/Yamasaki Tatsuya 山崎達也

歲時祭儀是原住民族群文化傳承的核心,政府在2006年正式將歲時祭儀增列為國定假日,具法定原住民身分者可以在祭儀期間放假1天。但是對族人而言,1天的祭儀假真的夠嗎?

2020-04-23

安都蘭 手造模型屋再現卑南傳統建築

文/陳怡如 圖/安都蘭提供、謝小明

當現代的鐵皮、水泥,漸漸取代傳統部落裡的石板、竹屋,64歲卑南族人安都蘭,卻花了8年時間,用雙手一點一滴地築起迷你版傳統家屋及少年會所「達古範」。今年,他將帶著這兩棟模型屋,挑戰Pulima藝術獎和臺灣工藝競賽。 來到安都蘭的家,還沒看到模型屋本體,就先聞到滿室充盈的竹香與茅草香。過去從來沒有做過模型屋、甚至沒有學過手工藝的他,現在只要提起手作模型屋,不僅話語熱切,眼神還會閃著光芒,「以前我還沒有對哪一件事這麼熱愛!」安都蘭笑著說。

2019-11-21

沒有名字的人  身分認同的猶疑與反思

文/梁雯晶 圖/《沒有名字的人》提供

有一群「沒有名字的人」,他們在身分認同上共同遭遇過類似的迷惘,他們可能是平埔族群、已疏離原生族群的都市原住民,或是原住民族與閩、客、平埔族群的「混血兒」。這群人決定用文字代替獵槍,將一張張模糊不清的面孔,從歷史的暗河中打撈出來,寫下每一個案例的生命故事。

2019-10-18

飛鷹救難大隊 原漢融合山城搜救勁旅

文/張筧 圖/飛鷹救難大隊提供、林韋言

荖濃溪上游的那瑪夏、桃源區為布農族、卡那卡那富族、拉阿魯哇族等原住民族群的聚落;下游則是茂林區的魯凱族、排灣族,地形和緩的高雄市六龜區,也因此成為原、漢文化交融的地區。1998年飛鷹救難大隊於六龜成立時,原住民成員就是隊上不可或缺的要角。

2019-09-23

古老而渾厚的嗓音 唱出都市原住民心聲

文/游苔 圖/楊仁甫

在臺東縣都蘭部落一處看得到海的屋頂,排灣族歌手巴賴正抱著吉他彈唱。二O一七年,巴賴奪得第二十六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對巴賴而言,發行創作專輯最大的意義,是要替所有在都市中成長的原住民歌唱。

2019-09-23

當都市叢林的客體成為主體

2019 Issue 24 編輯觀點

這些年,都市原住民的生活及教育問題一直是各界關注的方向,尤其是2017年《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立法通過之後,臺灣原住民的族語發展更加受到矚目。其中,推展原住民族語,不僅是主管機關原民會的重要業務,各級學校也都肩負重責大任。

2019-08-28

以文化為根 泰雅族五峰獵人學校

文/陳怡如 圖/黃建彬

在新竹縣五峰鄉山區,層巒疊翠的山頭上,僅有百來人的泰雅族和平部落,每年吸引六千多名遊客造訪。遊客們穿戴傳統披肩,畫上文面造型,挽弓射箭、歌舞同樂,跟著族人踏上獵徑,觀摩設置陷阱的智慧;到了用餐時間,則圍在火堆邊,烘烤肉串。這個由五峰獵人學校推出的泰雅族特色遊程,讓眾人過足一日泰雅族人的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