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8

Patosokan: Sasi'ayawen no Tangafolan a raropayen a demak 平埔族正名路漫長

2019 Issue 26 編輯觀點

Nai 2001 mihecaan ko Tangafolan miteka a patawtaw to ngangan nangra, sa i 2010 mihecaan pakokot i Lin-ho-ko to pisakasak no cengfo to salongoc no nikalatamdaw, halo iraay ho hakiya ko tatapangan no Tangafolano kalosasowalen han to konini a demak. Ano wasilen a mipo’elac ko Tangafolan a kasafinacadan, ira ko Kavalan, Ketagalan, Taokas, Pazeh, Papora, Babuza, Hoanya, Siraya ato Makatao a finacadan. 平埔族群從2001年開始投入正名運動,於2010年向聯合國遞狀控訴臺灣政府剝奪平埔人權,連帶使平埔族群存在及主體性也受到討論......

2019-11-20

堅定向前行的西拉雅Siraya

文/陳以箴 圖/陳以箴提供

作為大眾今日最為熟知的平埔族群之一,西拉雅族不僅腳步相當快,近幾10年與臺南市政府攜手竭力爭取正名,同時也是歷史上最早與其他國家勢力接觸的人群。荷蘭人眼中的「福爾摩沙人」,指的便是臺南四大社(新港社、蕭壟社、目加溜灣社及麻豆社),如今被稱為西拉雅族的原住民族。

2019-10-18

我們回家,工作去

圖/原視界

曾經來到都市尋求另一番生活機會的原住民職人,因對故鄉抱有想望,而回到部落,為族人及族群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守護珍貴的族群資產。......部落產業的無限可能,倚賴每個人以最親近土地的心靈,構築出文化傳承及環境永續的契機。

2019-09-23

在都市叢林尋找部落溫度

圖/臺灣師範大學原住民研究社提供

來到都市後,身在異鄉的原住民仍心繫部落。為了把部落的快樂與傳統文化帶至都市,原住民青年們彼此聚集、組成團隊,藉由定期的相聚與連結,讓游移在都市的原住民族人,也能在冰冷城市中,找到心靈的溫度與歸屬。

2019-08-28

守護泰雅族 南澳山林的獵人

文/游苔 圖/Wilang Mawi提供、楊仁甫

「我從小就知道,雖然我住在武塔,但我是哈卡巴里斯部落的孩子。」現居宜蘭縣南澳鄉武塔部落的Wilang Mawi,走進他依循祖法親手築起的泰雅家屋時說道。據聞,Wilang的祖先原居於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萬榮鄉之間的山野中,在200年前隨著族群的擴展,翻越南湖大山到東臺灣,在南澳鄉和平......

2022-12-05

交棒──遷移後再一次生根 Kahna mapansuhsuh 

攝影╱黃建彬

我們知道原住民至少分成9族,因為有九族文化村......再更厲害一點的,知道現在國家法定的原住民族有16族;會進一步關心族群議題的人曉得,西拉雅族人聲請釋憲,憲法法庭在今年10月底宣告,平埔族群得以向政府機關申請族群認定。但平埔族群有多少族別?分布在哪些地方?這些可能住在你我身邊的人,我們卻一點也不了解。 生活在埔里愛蘭地區的巴宰族,是中部平埔族群其中一支。臺灣漫畫家Adoor帶著「平埔族群≒漢人」的想像進到巴宰原鄉,結識一群巴宰族人、吃了一頓巴宰大餐、聽了一場巴宰歷史故事,這才發現原來「平埔族群≠漢人」啊!

2022-10-04

Plutut: Embrinah sapah dgiyaq 交棒──回山上的家

攝影╱黃建彬

我們一生中總會碰上幾件事情,因為不了解、不熟悉,擔心拿捏不好分寸而誤傷他人,於是始終保持著距離。距離產生美感,也容易造成隔閡,彼此生疏不是多元文化社會最好的解方,若能認識、理解彼此的差異,才能相互欣賞與尊重。 熱愛登山活動的創作歌手王彙筑,目前已經攀登22座百岳,他敬畏自然、尊重不同的族群文化,與山林相敬如賓。本期《原視界》邀請王彙筑進入舊排灣部落,向族人學習山林知識與部落文化,近距離體會山林的力量與大自然對人類的關愛。

2022-08-16

交棒──泰雅其實很可愛 Patarwamara: matyangulwalwadhane ka vai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你賺得錢夠多嗎?」「你為什麼不能跟別人一樣優秀?」「你想過未來要做什麼嗎?」你是不是常常覺得厭世情緒不夠用,也想跟著大喊:「阿姨,我不想努力了!」這次厭世哲學家決定,短暫遠離城市喧囂與熙攘,到南澳泰雅族部落一探究竟,原住民的生活和我們有什麼不一樣? 只是想打獵物吃,要先走一大段山路;想織一件衣服,得先種苧麻;想泡杯茶喝,還要懂得辨識植物。這些從來沒有過的體驗,還有時間讓厭世代青年安心厭世嗎?

2022-06-24

taSilotor: komi:im ray basang ka hin’azem 尋找身體感

攝影╱林靜怡

你對原住民的想像,真實嗎?傳統生活離我們太過遙遠,原住民部落又非日常觸及的範圍,於是「原住民」藉著學校教材、媒體報導,形塑出大眾想像的樣板。但這次我們不用口水論戰,而是下戰帖讓非原住民親自認識我們。 本期《原視界》邀請體能表現不俗、偶爾會被誤認為原住民的導演郭佩萱,到Madawdaw部落體驗傳統原住民生活,從砍竹子、削藤、編竹籃,以及到潮間帶與田野採集,用3天的日常作為交流,切身體會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郭佩萱會如何接招呢?

2021-12-01

蘭嶼第一本青年雜誌 952 VAZAY TAMO 

文╱陳怡如 攝影╱林靜怡 照片提供╱張靈

大膽鮮明的設計,配上多元有趣的主題,由6位年輕女孩操刀的蘭嶼在地青年雜誌《952 VAZAY TAMO》,寫出年輕視角的文化故事,像是為蘭嶼開了一扇窗,讓人得以窺見島上青年的自我意識。

2021-10-01

臺灣原住民獵人的縮影 Talum Suqluman案件

文╱Savungaz Valincinan 插畫╱林家棟

Talum Suqluman是一位在傳統部落生活的布農族人,在2013年的某一天,他90多歲的母親想吃山肉,他一如往常拿起獵槍和裝備,走進他熟悉的山林。在山林的祝福下,他帶著兩隻獵物下山,卻遭埋伏在山下的警察攔下。這些警察埋伏的用意不是為了抓獵人,而是盜伐林木的山老鼠。警察請他不必擔心,只要到警局簽名就好,但沒想到這簽名的結果,居然是法院判決3年6個月的重刑。 ...

2021-07-29

滿載音樂細胞與酷炫視野 Matzka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十一音樂 ELEVENZ MUSIC

11年前,Matzka組團發行首張專輯,旋即拿下第22屆金曲獎最佳樂團的肯定,從此一戰成名。他將帶有原住民韻味的雷鬼音樂,躍上主流樂壇,也讓大家愛上這位來自臺東排灣族的創作鬼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