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05

學校沒教的 靠自己學習、體會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原本的平埔族群的認識有多少? 一開始對他們的認識是0,現在很像從0到1。原本以為平埔族群可能跟漢人差不多,沒有想到他們的歷史與傳承方法和高山原住民比較像,是因為宗教的關係,怪不得會留下來。......

2022-10-05

跟平常的經歷很不一樣!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對原住民的印象有改變或新想法嗎? 今天和一群原住民相處,還是覺得他們都很開朗樂觀,五官也很深邃,不以族群分類來談,我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事情,會有更個體的差異。我雖然有原住民朋友,不過平常不太會聊族群文化的事情,因為我不夠了解,會害怕隨意的提問很容易冒犯到什麼,讓他們不舒服,像今天這種工作坊的場合就比較可以自在地去問。......

2022-08-16

從獵人身上學到的事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原本對原住民獵人的認識是什麼? 應該是幾乎沒有認識,我完全搞不懂現在還有人在當獵人嗎?之前去不老部落有原住民帶我們走山路,經過某個地方有陷阱,他請大家不要靠近。那時候有稍微認知到好像可以透過陷阱抓獵物,但可以用獵槍嗎?或是可以追捕獵物到什麼程度?我完全不了解,「獵人」這兩個字離我很遙遠。 ...

2022-06-24

我看到家屋的第一眼還以為是布景耶!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在抵達之前,你對家屋的想像是什麼? 我以為原住民的家就是石板屋,因為戶外教學或去觀光都是看到石板屋,就對石板屋印象滿深刻的,他們都說過世的人會埋在石板底下。所以你們一開始在講家屋的時候,我很想發問家屋到底是什麼?原本以為是一個機構的名字。...

2021-12-02

友善環境成為常態 原住民族水資源的治理觀念與轉型可能

文、照片提供╱朱正永(逢甲大學綠色能源科技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

我的族名是古勒勒.八路發安(Kuljelje.Paljuvaqan),從小生活在明媚風光的大武山下。大武山的水是出了名的乾淨甜美,坐落在南大武山下的美麗綠境──林後四林平地森林園區,擁有遼闊的草原、豐富的森林及潔淨的大武山泉水,造就出豐富的天然環境。...

2021-10-01

物件看現在 我們與山的距離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無可避免地,現代人想要回復傳統生活已難上加難,便利的網際網路、擺脫不了的塑膠製品、消費解決問題的觀念等林林總總的原因,讓我們在親近山林時卻有著無法消弭的隔閡。既然已經無法擺脫新科技與觀念的包圍,那不妨就帶著它們上山,看現代人順應時代變化,都帶了哪些東西上山吧!

2021-07-30

一手拿畫筆、一手彈吉他 陳世川

文╱陳怡如 照片提供╱打勾勾娛樂有限公司

當歌手時,他大膽將原住民音樂玩出創意;當設計師時,他擺脫原住民圖騰印象,創造當代的視覺語彙。不論在音樂或設計領域,陳世川總能跳脫既往,創造出不一樣的作品。

2021-06-22

為臺灣原住民族向世界發聲 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

文╱唐祖湘 照片提供╱LIMA台灣原住民青年團

團隊小,力量大!一個不到20人的新世代原住民青年組織,致力深化對國際議題的理解,積極參與聯合國組織為臺灣原住民發聲,也把國際經驗帶回部落,開拓在地視野。

2020-12-01

Kawah Umei 勇敢面對傷痕 從影像紀錄療癒自我

文/郭柏均 圖/林靜怡

「我拍片都有一個目標,就是和自己和解。每次拍完都發現,變化最大的是我自己,我又重新整理彼此的關係、改變對別人的期待。」 歷經部落遷移、家庭關係失和,Kawah Umei發現心理過不去的那關,源於深埋在心中不曾處理的情感關係。於是,他勇敢地拿起攝影機,記錄、梳理彼此的生命脈絡,找到最舒服的生活樣態。

2020-09-16

東臺灣多元性別平權推手 當彩虹旗飄揚臺東街頭

文/游苔 圖/孟子揚提供

從激進的遊行到傳遞溫柔的市集,再走進部落傾聽原住民同志的心聲,多元性平團體「同寮」由一群熱愛臺東的年輕人共同創立,越多人願意踏出認同多元性別的一小步,就是同寮的一大步。

2020-04-23

原住民酒族文化?

文/Savungaz Valincinan 插圖/林家棟

喝酒,不是原住民的專才,但酗酒的負面標籤,總是與原住民族緊緊相連。 漢人高舉酒杯敬酒,是為了工作應酬、展現交際禮儀,酒量好更是能力好的表徵;然而,當原住民舉杯對飲,卻往往淪為酒後鬧事、酒癮發作的代名詞,更是社會新聞常見的負面標籤。「原住民很會喝酒」,像是一把雙面刃,成了原住民族各世代亟欲擺脫的原罪。

2019-11-21

通靈少年尤威仁  代理阿立祖為世人指點迷津

文/凃心怡 圖/蔡宗昇

14歲成為阿立祖的尪姨,西拉雅族青年尤威仁至今已替信徒解決不少疑難雜症。他四處尋找破敗的公廨、撿拾無人認的屍骨;對尤威仁而言,尪姨的生活不僅是一份工作,也是阿立祖在教導他,該如何好好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