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6

厭世哲學家 暫時停止厭世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說來慚愧,我對原住民族的認識並不多,也不夠深入。我是國文老師,國文課程和原住民族有關的課文,談論的多是原住民族的歷史,也有選錄過原住民詩人瓦歷斯.諾幹的〈霧社〉其中2首,主要探討泰雅族人在霧社事件「之後」的命運。這是很特別的,因為一般歷史課本只會提到牡丹社事件的「前因」及「結果」,並沒有討論此事件「之後」,倖存的泰雅族人有何處境。...

2022-06-24

我以前只知道石板屋耶!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收到這項原住民文化體驗邀請的前一個月,才剛去一趟臺東旅遊,除了令人放鬆的山水美景,也注意到很多主打原住民特色的小吃與建築,以及許多擺放在自家門前的手作裝飾和擺設等。但當提到原住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時之間我竟然難以解釋,因為生活中並不會把「原住民」特別區分(除了看到身穿傳統服飾的表演者,或是強調原住民的商品名稱),我一直認為我就是生活在有這些人存在的地方。我要如何訴說自己與原住民族的關聯?是為了考試而把分布臺灣各地的原住民族背下來,或是聽原住民的音樂、看相關的電影嗎……

2021-12-01

從語言和海洋出發 lulay inam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照片提供╱lulay inam

從不會講族語、對族群認同懵懂的青年,到建立青年會、下海重拾和海洋的關係,lulay inam在族語學習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己,並冀望成為老人家和年輕人的橋梁,讓噶瑪蘭成為未來世代的認同。

2021-10-01

不向現實妥協的老青年 kui tjuzingla

文╱郭柏均 攝影╱蔡宗昇 照片提供╱萬安村青年會

返鄉復振文化也曾幾度遭遇挫敗,但kui tjuzingla從現實中思考轉化傳統的方式,在回應當代需求之際也保留族群精神,帶領年輕一輩找到部落出路。

2021-07-30

母語音樂重磅來襲 BOXING

文╱唐祖湘 照片提供╱野聲音娛樂有限公司

BOXING樂團自2010年正式成軍,多次征戰音樂比賽榮獲大獎,擁有「臺灣首支原住民拉丁饒舌樂團」稱號。他們的歌曲,堅持保有母語創作,希望讓外界看見原住民音樂的生命力。

2021-06-22

凝聚青年世代的向心力 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

文╱梁雯晶 攝影╱蔡宗昇 照片提供╱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提供

一群20多歲的布農青年,於2015年成立社團法人臺東縣布農青年永續發展協會(簡稱東布青),有別於布農族傳統,他們致力打造屬於當代布農青年的對話平臺,引領青年世代重新認識自己的文化。

2020-12-01

章潘三妹 在技藝之間尋覓族群記憶

文╱梁雯晶 圖╱王士豪

「我喜歡竹、藤天然植物的味道,哪怕很辛苦,要去山上採集,還要處理材料,但我就是很喜歡。」 平紋、斜紋、交錯、螺旋、三角……章潘三妹手拿尖鑽,在藤編中來回穿梭,原本硬挺的黃藤,在他手中化作柔韌的線材,一穿一拉間,經緯緊密交織。 章潘三妹接觸編織技藝已三十多年,他始終擁有無比熱情,不曾厭倦。

2020-09-16

誰說我們只能有男生和女生?多元性別認同的追尋與失落

插圖/林家棟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展,我們對於性別認同的意識,相較於過往更能勇敢展露。但原住民社會具有獨特的結構與部落文化,宗教和殖民經驗,讓多數原住民族群面臨更迫切的身分認同問題;加上原住民部落與基督宗教連結緊密,更強化族人對二元性別的觀念。 性別認同的思潮向原住民社群襲來,族人從教育、運動、組織等方面,為多元性別族群爭取權益,也為自己發聲。在與傳統部落性別觀念衝撞的同時,部落氛圍也悄悄轉變,有越來越多的族人願意理解、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愛沒有界線,每種多元的愛都應該受到祝福,為自己的愛與被愛感到驕傲。

2020-06-17

當賽夏遇見客家

文/江湉君 插圖/林家棟

11月的晚風吹起,苗栗縣南庄鄉的向天湖傳出陣陣低沉莊嚴的祭歌,伴隨著臀鈴搖出的規律樂音,賽夏族兩年一次的矮靈祭正要展開。 苗栗縣南庄鄉是賽夏族群的原鄉,這裡的賽夏族人幾乎都會說客家話,也會祭拜伯公、祀奉祖先牌位,甚至也有掃墓掛紙等漢人的祭祀行為。原本崇敬大自然、敬畏矮人、以傳統方式祭拜生活在周遭祖靈的賽夏族人,是如何與客家文化碰撞,改變原有的信仰價值觀呢?

2020-04-23

原住民族風土建築 環境永續的智慧結晶

文/史任捷 插畫/林家棟

風土建築(Vernacular architecture)一詞,形容使用當地建材並以在地知識建成的建築。其中最常見的即是與自然有機共生的原住民建築,隨著氣候、日照、風向、動植物、當地原住民信仰和社會制度不同,衍生出各異的建築型態。 要理解原住民建築智慧,得將建築與環境視為「共存關係」而非「制衡關係」。建築是人與環境的延伸,從選址、取材、建築工法到結構形制,充分反應當地風土性質。

2019-11-20

錯置的名字:(╳洪雅Hoanya╳)羅亞Lloa、阿立昆Arikun

文/陳以箴 插圖/林家棟

過去社會經常以洪雅族、和安雅族,稱呼遍佈雲嘉南和中彰投地區的諸多平埔族群村社,但這個由伊能嘉矩所記錄、通行已久的族稱,其實很可能是由閩南語 Hoan-á(番仔)轉化而來,並非真的有此族稱存在。被歸類於洪雅族之下的羅亞、阿立昆兩個支族,或許更適合稱呼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歷史上,羅亞分布在雲林、嘉義、臺南北部地區,而阿立昆則分布在臺中、彰化、南投西側一帶。

2019-10-18

Remix芮米斯 帶族人回家拍婚紗

文/梁雯晶 圖/芮米斯影像製作有限公司提供、蔡宗昇

這不是時下流行的唯美夢幻婚紗照,沒有白紗、氣球、捧花及浪漫的場景,相片裡的新人戴著綴飾著羽毛、花朵的頭冠,穿著華麗的族服,琉璃珠與繡線描繪出精緻細膩的圖紋,身後的場景是波瀾壯闊的高山及石板屋,以及被風災襲擊後滿目瘡痍的舊部落、山林瀑布、懸崖斷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