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ggle navigation
封面故事
深度觀點
打開原視界
編輯手札
國際視野
部落sowalen
Alian 96.3
影像spotlight
飛魚嚮導
苡粟發酵了
Pulima焦點藝文
palalan打開思路
踏10之路
休士頓國際影展特輯
全書PDF下載
EN
搜尋
2022-12-06
多元文化不是口號 是臺灣的生活日常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讓你印象深刻的原住民料理有哪些? 奇拿富應該是最基本的,還有一些山羌、飛鼠、野菜,布農族有很多偏苦的豆子跟湯。今天有很多醃的料理,是我在布農比較少吃到,像醃魚我也沒看過,這是我第一次吃,還不錯、酒味很濃,我對醃肉的接受度比魚高一點,魚的酒味太濃了。我之前去某個演唱會,是一個男生原住民歌手,他在演唱會外面辦桌,我有吃一堆鹹豬肉和醃的食品,然後還有血腸或野肉的腸。......
閱讀全文
2022-10-05
尊重、認識、理解我們的不一樣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這3天住在石板屋的感覺怎麼樣? 整體住起來的感覺很舒服,不會太冷、不會太熱,但如果是水泥牆的房子,我們住得舒不舒服就需要考慮到格局。而且我們在城市想的是怎麼在一塊土地上蓋最多房子,但在這裡居住要先因應颱風、地震,光目的性就非常不同,一個出發點是安全與適應環境,另一則是追求便利。......
閱讀全文
2022-08-17
讓知識更貼近生活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早上聽老師介紹家屋,有引發你想到什麼嗎? 老師在問答過程說明很多木頭選擇的原因和建築型式的緣由,讓我想到漢人常誤解住在山上的原住民受到的教育不如平地人,所以比較不聰明,但事實上原住民族更多的是來自生活的智慧,我必須說他們都是生活智慧王。就像歷史課本會讀到江南地區是干欄式建築,中國北方有窯洞的古建築,這都是一種就地取材,用最少的成本建出最實用的東西。我很佩服他們沒有現代技術,卻可以蓋出這麼適合居住的地方,真的只有「佩服」兩個字。
閱讀全文
2022-06-24
希望有一天也能傳承這些知識
文╱郭柏均 攝影╱林靜怡
採野菜的感覺如何? 我原本以為是像第一天要去山裡採,結果馬路邊就有很多,這樣是不是等於沒有人在專門種野菜,植物就真的是亂長,然後你要懂得去辨識,那認錯就麻煩了。現在應該只有Sama我比較認得出來,它的葉子很不規則,但我只會認第一種型態,其他變化型我就認不出來。這也是我很訝異的地方,同一種植物會長不一樣的型態,我以前沒有想過耶,這根本增加難度,自己去採一定會在野外中毒吧?...
閱讀全文
2018-11-04
當部落遇到邦聯
2018 Issue 21 編輯觀點
原民會統計,全國原住民人口迄今已超過56萬人,16族中約有近750個部落(community),行政區域劃分共有55個原鄉。賽德克族人稱「部落」為「alang」;阿美族語稱「niyaro」;排灣族語稱「qinaljan」;布農族語稱「asang」......
閱讀全文
2018-09-28
「打開原住民族的歷史長河」
2018 Issue 20 發行人的話
史家所面對的最大挑戰乃是文化背景,包括(信仰、態度、價值、其他),今歷史多立基於文獻證據。倘若我們追究的是美國在世界的角色,我們就應考量本世紀美國的戰爭經驗及其背離傳統孤立的支持,保衛美國自身的商業利益。傳統史書多半是為提供合宜事例或典範以利後世。凡是帶有批判性且誠懇的史書,哪怕是記敘最......
閱讀全文
2018-09-28
一起走進奇幻又有趣的神話世界
2018 Issue 20 總編輯的話
臺灣原住民過去由於沒有文字,對於歷史、文化與記憶,都是以口傳歷史來敘事。族人雖有豐富的口傳文化,卻被視為沒有文字的民族。祖先無法用......
閱讀全文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分享到FB
訂閱通知
訪客訊息
影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