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Knxalan kykuyuh 女性時代

插圖/林家棟

勤儉持家、刻苦耐勞、溫柔賢慧, 上個世代的女性背負著多少社會的枷鎖? 獨立、自信、自主、自由, 要成為合格的現代女性,又得多努力活成別人的期待? ...

2020-09-15

青世代站出來! 開創部落新景象

插圖/林家棟

因環境的變動與外出求學、求職的遷移,臺灣有多數原住民生活在非原住民鄉鎮市。「返鄉」,是許多人心中的渴望,帶著在都市學習到的一技之長,回到原鄉回饋部落,成為回家生存的最佳路徑。 受過都市的洗禮與訓練,回到原鄉開闢新徑,好.日常顛覆部落觀光的遊覽型態,不讓部落流於動物園模式,帶領遊客深入山林,跟著獵人的腳步在叢林中見習、夜宿於月光下,旅客不再是單純的體驗文化,而是真實走入族人的生活,讓自己成為自然的一部分。 將興趣與專長結合成長的生命經驗,原生週記觀察日常生活的一草一木、探究生態與原住民族文化的互動關係,並在網路上分享部落生態知識和族群文化脈絡。即使知識小眾,仍堅持記錄、傳遞生物知識,讓更多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都市原住民,了解族群文化的成形與脈絡。 部落現有的生活文化,歷經百年的流轉變遷而成形,要改變及注入新的價值觀念,並非易事。青年世代發揮創意與創新的能力,重啟部落發展動能,也勾勒出原鄉的另一番景象。

2020-06-17

巴拉冠裡的卡大地步勇士

文/梁雯晶 圖/Uki Bauki提供、徐明正

「捍衛祖靈、拒絕遷葬!」、「土地是我的母親,不是你的提款機!」這些怒吼、抗爭,源自強悍的卡大地步勇士。2010年拒遷葬第六公墓、2018年知本溼地光電開發案……面對每一次部落的重大決議,卡大地步青年會都是站在第一線的先鋒,遵循巴拉冠給予的古訓──團結合作,致力捍衛家園土地。 青年會成員由部落未婚男子組成,他們都曾經歷過達古範、巴拉冠的養成與訓練,有著團結一致的沉穩,以及勇敢堅毅的精神。每當部落遭遇問題,他們便如同過去身處邦聯時代,是部落一致對外的軍隊堡壘,立起銅牆鐵壁,誓死守護部落與族人。

2020-06-16

Pulalulau mathuaw antu pu’uka tmusuq a lalawa 祭儀是百年不滅的約定

2020 Issue 28 編輯觀點

祭儀對原住民的意義,與其稱之為儀式,不如說是「信仰」,代表著部落族人的世界觀及生命觀。除了能透過祭儀和祖先產生連結,也能展現我們對山、海與土地之靈的尊敬。 mulalu munsai sa Thau, ya zain sa ishiiq, mzai sa shinyung amathuaw maqitan dai. numa mia’awan sa kataunan a thau a ininthawan. mamzai shduu mun’iutu sa mulalu masa apu’apu lhmituz, shduu mani pu’apaw ita munsai hudun numa Wazaqan masa pruq a shuqrum. ...

2020-04-23

蓋亞那工作坊 齊心復育再創小米美食文化

文/游苔 圖/林靜怡

從熱鬧的關山火車站出發,沿著站前民族路向山上行駛,約6分鐘的時間,海端鄉崁頂部落便坐落在眼前。蓋亞那工作坊的天花板,吊掛著一束又一束豐盛的小米,都是崁頂部落布農族人齊心耕種的成果。 「小米一年只有一穫,我們將小米掛在廚房天花板,大灶每日柴火煙燻,可以防止蟲蛀或雨季受潮。」64歲的胡天國穿著布農族傳統背心,講解源自祖先的生活智慧。「蓋亞那」為布農族語「kaiana」的音譯,有「吊掛」之意,象徵每年收穫之後,廚房掛滿小米的景象。

2019-11-20

遺忘,是為了記起 你所不知道的凱達格蘭族

文/詹素娟 插圖/林家棟

1996年3月,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根據學者專家意見,將總統府前的介壽路改名為凱達格蘭大道,作為對臺灣原住民族歷史文化的紀念與尊重。臺灣的社會大眾才恍如大夢初醒般的認識這名叫「凱達格蘭」的原住民族。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凱達格蘭族究竟是怎樣一群人?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如今又在哪裡?大部分的人恐怕還是所知有限。

2019-10-18

正宗原住民搬家公司 一肩扛起對族人的責任

文/游苔 圖/林夏

「爸爸!爸爸回來了!」聽到貨車倒車入庫的聲音,5歲的小男孩衝到門口興奮的大聲叫喊著。正宗原住民搬家公司的總部位於新北市土城區,這一天,老闆潘俊宏趕了4場搬家,幾乎耗盡了體力,但聽到兒子的呼喚,他踏進家中抱起兒子,一整天的疲憊一掃而空。

2019-09-23

原住民藝能班 讓原住民青年成長的路不再徬徨

圖/謝小明

因大量人口集中都市,現代的原住民青年,往往從成長、受教育、就業,各階段都在都市中度過。但身處文化交雜、多元的環境,讓原住民青年容易面臨身分轉換漂浮不定的矛盾。自1999年,臺灣數所高中陸續成立原住民藝能班,以維護族群價值、傳承原住民文化為宗旨,提供相關的族群文化教育課程......

2019-09-14

當部落遇上觀光 傳統領域上的BOT開發案

文/Hafay Nikar 插圖/林家棟

觀光,代表的是有一群外地人來到當地,接觸在地的人事物,觀光產業便是為了服務這些人而誕生的商業型態。原住民族地區早在日據時期便有觀光產業出現,對原住民而言,發展部落觀光並非罕事;然而,現今因商業性的大規模開發進入部落,原住民族面臨傳統領域被剝奪、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逐漸引起反彈聲浪。

2022-12-05

抓獵物與復育農作物 鄒族人有一套!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狩獵、農耕、捕魚,都是原住民多元食物來源,從有形工具到無形文化展現,體現出鄒族人的山林智慧及生活倫理。

2022-10-04

從山林植物更認識布農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山林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生命,幫助族人生存,族人也從生活環境發展出共生模式,感謝及尊重大自然的給予。Dahu老師帶著Lowking走一段山徑,除了認識植物應用,也藉此傳達布農族的養成觀念。......

2022-08-16

朝聖司馬庫斯巨木

文╱邱睦容 攝影╱黃建彬

司馬庫斯以神木聞名,到底神木是怎麼被發現的?沿途風景和泰雅族的遷徙歷史、產業有什麼關係呢?走在族人們的傳統領域,從各種細節解鎖司馬庫斯吧,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