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3

捏陶壺捏陶壺 捏捏捏

文╱邱睦容 攝影╱林靜怡

經過昨天的捏製練習,今天Afo’讓hewen製作體積更大的Atomo,這也是常見的生活用陶。準備的工具需要一只轉盤、托盤和鐵刷。 取出適量的土,並且上下拋擲土團,把空氣打出來。緊接著開始捏製,把土團放在轉盤上,右手的拇指壓入土團的中心,另外4隻手指扶在外壁,左手則一邊慢慢轉動轉盤。這個動作是要在土團中間製造凹洞,做成粗胚。...

2021-12-01

在生態、環境與產業間取得平衡 安麗花

文╱梁雯晶 攝影╱王士豪

達娜伊谷是山美部落傳統漁獵場域,溪水如同連結臍帶的母親之河,不僅賜予族人溫飽,也緊密凝聚部落關係。安麗花說:「無論是封溪護魚、發展觀光產業,或者災後重建,都是為了讓族人能夠留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

2021-09-30

採集超過3萬種植物的獵人 洪信介

文╱陳怡如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洪信介

擁有四分之一原住民族血統的「植物獵人」洪信介,日復一日、隻身一人穿梭於高山密林,只為了讓每一株花草都能留下紀錄,不被環境與時間淹沒。

2021-07-28

抒發心中哀慟的歌聲 阿美族喪禮歌謠

文╱梁雯晶 照片提供╱A Lan Lan

吟唱喪禮歌謠是阿美族喪禮文化祭儀的一項傳統,歌者以半禱念、半吟唱的方式,細數亡者生前事蹟,以及與部落、家族的連結,藉著歌聲吟詠失去親友的傷感,撫慰喪家哀慟之情,並迎接未來人生。

2021-06-21

拍攝原住民族運動超過30年 黃子明

文╱郭柏均 攝影╱黃建彬 照片提供╱黃子明

不具原住民族身分的攝影師,卻能信手拈來各個原住民朋友的近況,手機裡也滿是近期的對話紀錄。黃子明拍攝原住民族議題超過30年,上千張照片述說原住民族的發展,也看見他的人文關懷。

2020-11-30

Ciwang Teyra 看見後才能療癒 原住民族的歷史創傷

文╱梁雯晶 圖╱林宜賢

「我們不能永遠在同溫層裡,全臺灣只有2.4%的原住民族人口,我們必須要跟其他97.6%的人口對話,才有可能產生改變。」 Ciwang Teyra看見原住民受到外部權力的壓迫,也親身經歷因歷史創傷產生的內部微歧視。他認為,一定要建立溝通的平台,才能讓這種隱密而幽微的傷痛,不再跨世代的複製下去。

2020-09-15

日常最為美好 到沒有遊客的地方體驗部落真實

文/游苔 圖/好.日常提供 插圖/林家棟

沒有原住民身分,並不影響旅行新創團隊「好.日常」帶領遊客感受部落生活的滿腔熱血。團隊成員與返鄉部落青年合作推出遊程,真實走入部落,與族人度過兩天一夜的山林生活。

2020-06-17

抓住你的心 要你愛上我

文/郭柏均 插圖/林家棟

一個人好孤獨,想要兩個人的幸福,但是脫單可不能光靠想像!原住民早期社會,從戀愛到結婚,招數各有不同,有些文化現在也還完整保留。想來一場刻骨銘心的戀愛,就跟著原住民的腳步走吧!

2020-04-23

ya mikepkep o vayo aka no adan a iweywawalam 新舊融合 展現文化多樣性

2020 Issue 27 發行人的話

sicyakwaya am, ya miparo o ya makeyras a da papoen no yancomin a apzapzatan, ori am ya pakacitan so mitaretarek a iweywawalam no yancomin. o tovil no asaka itetngehan a vatek am, ya rana nimiamoamoon do awawan o na kepkepan so nakenakem no makeykeylian, am da rana sazapen no tao o pininizpian sicyakwaya, ta da patneken o kaveyvohan a apzapzatan, yapia o akma sang a vazay, ta ipipakatkat no cicirawat no tao. 近年,越來越多族人以「創造」的方式呈現傳統文化,這是文化多樣性的展現。以傳統圖騰來說,數百年來創造了神聖性、集體性和認同感,但進入到現代新經濟模式時,主張每個人要創造獨特性。我認為這是好現象,讓文化能一直往前。 ...

2020-04-23

傳統服飾化身時裝 圖紋與現代的結合

插畫/林家棟

洋裝裙擺隨風搖曳、合身西服俐落筆挺。因應不同世代衣著習慣變化,原住民服裝設計師運用當代服飾語言,將富含先人智慧的傳統圖紋與時裝融合,以衣飾為媒介,再現原住民族群精神。

2019-11-20

課本上沒有教的中部平埔族群

文/王商益 Kaisanan Ahuan  圖/中部平埔族群青年聯盟提供 插圖/林家棟

我們熟知的臺灣歷史,歷經荷蘭佔據、鄭氏、清帝國、日本分別治理,而塑造出臺灣今日的地景與文化面貌。但許多臺灣人不知道的是,最早生活在中部的平埔族群,因外來政權的侵略與殖民,而受到屠殺與迫害,只能遷徙、逃散以謀求生機。 由噶哈巫族、巴宰族、拍瀑拉族、道卡斯族、巴布薩族、羅亞族、阿里坤族組成的中部平埔族群,其後代青年為找回被忽視的族群歷史與記憶,迄今仍無畏的走在復振之路上......

2019-10-18

快樂大掃 原住民婦女變身清潔達人

文/游苔 圖/快樂大掃提供、劉德媛

早晨8點半,林淑珍、陳莉萍熟門熟路地走進臺北市大安區一處50坪的公寓,放下手中的工具箱,開始家事清潔的工作。他們從地板掃起,接著俐落地以刮刀清理廁所玻璃上的水垢、去除抽油煙機上的油漬。無論是沙發下方、窗戶溝槽,或是燈飾內部等細節,再怎麼難以清理的地方,他們也鉅細靡遺地重複清潔,不放過任何髒汙。